氫能被譽為“21世紀的終極能源”,但真正實現大規模應用,還面臨“制氫貴、儲氫難、用氫少”的三大痛點。近年來,廈門積極布局氫能賽道,上游破解卡脖子材料,中游攻克儲運安全,下游打開應用市場,一個全鏈條氫能產業正在廈門成形,并向全國乃至海外輸出“廈門方案”。
大標方制氫裝備拿下福建省“出海”第一單
在華商廈庚氫能技術(廈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車間內,幅寬2.2米的堿性電解槽專用復合隔膜智能化產線正式投用,激光傳感器正實時掃描乳白色復合隔膜,檢測納米涂層的均勻度。據介紹,堿性電解水制氫是通過電解槽將水分解成氧氣和氫氣,而氫氧混合達到一定條件可能引發爆炸,這張0.2-0.5毫米厚的復合隔膜就是“安全閥”。與傳統隔膜相比,該復合隔膜氣體阻隔性能提升50倍,在高溫強堿環境下的使用壽命延長30%以上。日前,公司生產的600標方電解槽已出口印尼,拿下福建省大標方制氫裝備“出海”第一單。
華商廈庚氫能技術(廈門)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 智鎖紅:隔膜產線年產能會達到20萬平方米,可以滿足200臺1000標方堿性電解槽的裝備需求。去年國內一年1000標方堿性電解槽的國內需求也就接近200臺,也就是說我們這一條生產線的產能就可以覆蓋全國的使用需求量。
固態儲氫罐增容降本 突破運輸瓶頸
氫氣生產后如何安全、經濟地運出去。在廈鎢氫能實驗室,研究人員正對新一代固態儲氫罐進行性能測試,記錄儲氫容量曲線,捕捉吸放氫速率毫秒級變化。固態儲氫罐好比汽車的油箱,用來儲存氫氣。當前,業內主要用高壓氣瓶儲氫。廈鎢研制的1.5升固態儲氫瓶可以儲存80克氫氣,是高壓儲氫罐儲氫量的3倍,能夠維持氫能兩輪車行駛80公里,不僅提升了氫能兩輪車的續航里程,也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如今,企業氫能貯氫合金材料銷量連續16年保持國內第一。翔安南部新城即將落地的光儲充氫一體站項目,將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帶來更多應用場景。
廈門廈鎢氫能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李瑾瑜:我們有關注到翔安(南部新城)規劃很多氫能的應用,我覺得市政府給我們一個很好的環境和條件,能讓本土孵化的技術,還有我們的產品能在本地實現應用,這是政府給我們的一個支持。
目前,廈門氫能產業形成了從制氫、儲存、運輸到加氫、應用的全產業鏈條,上游制氫環節,嘉庚創新實驗室已開展電解水制氫、燃料電池、催化劑等13項關鍵技術研究,牽頭或參與6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擁有超過60項氫能技術核心專利;鷺島氫能PEM電解水制氫裝備被國家能源局認定為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這意味著我國在該技術線路上實現全鏈條自主研發,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中游儲運加氫環節,廈門有一定的產業積累和亮點,代表企業包括廈鎢氫能、林德氣體等。下游用氫環節,有金龍汽車集團等氫燃料電池汽車頭部企業支撐。
“廈門造”車輛越來越“氫”
眼前這輛金龍49噸氫燃料電池半掛牽引車,通過集成大功率燃料電池、大容量供氫系統及高效率驅動系統,攻克了長續航氫燃料電池重卡整車一體化集成技術,實現一次加氫10分鐘,總續航里程達500公里,該車型自5月在廈門工博會上亮相便廣受業界關注。經過在氫能領域15年的發展,廈門金龍已具備整車系統集成能力,研發出金龍易驅5.0整車控制系統、多能源能量管理技術、氫電結構安全等整車控制核心技術,有效提高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動力性、經濟性和可靠性。在氫能技術創新領域,企業獲得20多項專利,累計銷售氫燃料電池客車和商用車近千輛。
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工程研究院副院長 宋光吉:我們將持續深耕高壓儲氫、液氫等新型儲氫技術,高效燃料電池系統及整車集成技術,繼續協同上下游積極發展氫能產業,進一步完善新能源產業鏈,為實現“雙碳”戰略目標貢獻力量。
今年6月,市發改委發布《廈門市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5年—2027年)(征求意見稿)》。根據行動計劃,我市將爭創一個國家級創新平臺,重點推動電解水制氫成套裝備、固態儲氫材料及裝備、氫燃料電池成套設備、氫能汽車等核心技術取得突破,保持國際領先;實現關鍵技術裝備及零部件本地化生產并鼓勵出口,到2027年氫能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