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制氫企業還在為每生產 1mol 氫氣排放 0.83mol 二氧化碳發愁時,山西中興環能科技的車間里,煤層氣正通過催化裂解同步產出氫氣和高價值納米碳材料 —— 整個過程 CO?排放量僅 0.05mol/mol H?,近乎零排放。這家扎根晉東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不僅解決了煤層氣(俗稱 “瓦斯”)的高值利用難題,更用 “碳氫共生” 技術打通了氫能與納米碳材料的產業鏈,成為少有的能同時提供零排放制氫方案和納米碳應用產品的企業。
截至 2024 年,中興環能已建成年產 500 噸納米碳、240 萬立方氫氣的示范線,拿下 1500 萬立方 / 年的氫能合作訂單,其納米碳材料更通過德國 Eisenhuth Gmbh 驗證,成功用于燃料電池雙極板。在氫能賽道愈發擁擠的當下,這家帶著 “產學研基因” 的企業,正憑借獨特的技術路徑搶占產業鏈關鍵環節。

從 “瓦斯治理” 到 “碳氫共生”:一家山西企業的技術突圍
山西作為煤炭大省,煤層氣資源儲量占全國 1/3,但長期以來,除部分用于民用燃氣外,大量煤層氣因收集難、利用成本高被直接排空 —— 既浪費能源,又加劇溫室效應。2014 年,中興環能在陽泉成立時,就瞄準了這一 “痛點”:能否將煤層氣轉化為更高價值的產品?
答案藏在 “甲烷熱分解” 技術里。與傳統制氫方式相比,中興環能的核心突破在于 “碳氫不分離”:以煤層氣為原料,在 750-850℃催化條件下,甲烷(CH?)裂解為氫氣(H?)和納米碳材料(C),整個過程無需消耗額外水資源,且幾乎不排放 CO?。
其技術優勢在數據上尤為明顯:
碳排放對比:傳統煤氣化制氫每產 1mol 氫氣排放 0.83mol CO?,中興環能的技術僅排放 0.05mol,若算上非碳能源排放,傳統方式為 0.5mol,而中興環能為 0;
能源效率:系統凈能量產出達 15%-20%,遠超甲烷水蒸氣重整(74% 轉化效率)和煤氣化(60% 轉化效率);
經濟性:制氫同時產出高價值納米碳(如納米洋蔥碳),每噸售價 2-8.5 萬元,大幅攤薄制氫成本。
“傳統制氫是‘單條腿走路’,只產氫不考慮碳的價值;我們是‘兩條腿’,氫和碳都能賣錢。” 中興環能總經理曾提到,這一 “碳氫共生” 模式讓制氫經濟性提升 30% 以上,也讓煤層氣從 “安全隱患” 變成了 “資源寶藏”。
要實現這一技術,核心在于催化劑和反應系統。中興環能自主研發的非貴金屬催化劑,在 750-850℃下轉化效率超 80%,壽命達 100 小時以上,產出率(催化劑與產物比)達 1:10,且成本僅為貴金屬催化劑的 1/5;其設計的連續化反應系統,能實現煤層氣 “進料 - 裂解 - 分離 - 循環” 全流程自動化,目前已建成 4 條噸級碳氫生產線,納米洋蔥碳產量占比超 75%。

產學研基因加持:院士團隊背書,10 項專利筑牢技術壁壘
中興環能的技術底氣,離不開深厚的產學研積淀。翻開公司的合作名單,南洋理工大學、太原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赫然在列,其中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曾少華團隊的加入,更是為其氫能技術注入了國際視野。
曾少華院士長期深耕燃料電池與制氫技術,是南洋理工大學能源研究院聯席院長,其團隊在氫能儲運、燃料電池雙極板領域的研究成果,與中興環能的業務高度契合。雙方合作開發的燃料電池雙極板,以中興環能的納米碳材料為核心原料,通過模壓成型實現了多項關鍵指標突破:密度 > 1.90g/cc、電阻率 <12μΩm、抗壓強度> 100MPa,在 87KW 燃料電池中,單臺需 145Kg 納米碳材料 —— 若按年產 10 萬臺燃料電池計算,僅這一領域年需求就達 1.5 萬噸,而中興環能當前 500 噸 / 年的產能,未來仍有巨大擴張空間。
除了國際合作,中興環能與太原理工大學的 “本土化聯動” 同樣關鍵。雙方共建的 “山西省煤層氣高值利用校企研究生教育創新中心”,已培養 10 余名專業人才,共同研發的 “煤層氣催化裂解零排放制備納米碳材料” 技術,獲 2016 年山西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支持,并于 2018 年通過省科技廳驗收。截至目前,中興環能已累計獲得 7 項發明專利、3 項實用新型專利,涵蓋催化劑制備、反應裝置、納米碳純化等全產業鏈環節,其中 “一種連續化制備納米碳材料的裝置” 專利,更是解決了納米碳規模化生產的關鍵瓶頸。
這種 “科研 + 人才 + 中試” 的模式,讓中興環能避免了很多創業公司 “技術落地難” 的困境。例如,其開發的納米碳潤滑添加劑,通過與太原理工大學合作測試,在采煤機高壓管道密封圈中加入 2.5wt% 納米碳后,耐磨時間從 72 小時飆升至 5000 小時,這一成果已轉化為實際產品,打入煤炭、機械制造等領域。

從氫能到納米碳:5 大應用場景打開百億市場
中興環能的野心,不止于制氫 —— 通過 “制氫 + 納米碳” 雙輪驅動,它正試圖覆蓋氫能產業鏈和納米碳應用的多個關鍵環節。目前,其已轉化形成 5 類核心產品,每一類都瞄準了百億級市場:
1. 氫能:瞄準工業與交通場景,1500 萬立方訂單落地
中興環能的氫能產品主要面向工業氣體和燃料電池車領域。2020 年建成的碳氫一體化示范線,已實現氫氣純度 99.999%,滿足燃料電池車加氫需求。目前公司已與勝科集團、精英投資達成合作,計劃 2021 年底開工建設加氫燃燒發電示范項目,總投資 1800 萬元。按規劃,二期項目將年產 2000 萬立方氫氣,達產后年銷售收入 2800 萬元,若按氫能產業鏈 2.5 萬億美元的遠期規模計算,其成長空間巨大。
2. 燃料電池雙極板:搶占氫能核心部件賽道
如前文所述,燃料電池雙極板是中興環能的戰略級產品。除德國企業驗證外,公司還與國內多家燃料電池廠商合作,開發適配不同功率的雙極板產品。按當前市場價格,石墨化納米碳材料每噸售價 7-8 萬元,500 噸產能可實現產值 3500-4000 萬元,若二期 5000 噸產能落地,僅這一業務就能貢獻 2-2.5 億元營收。
3. 納米碳潤滑材料:從煤炭到汽車的跨界應用
針對煤炭、機械等高磨損行業,中興環能開發了富勒烯潤滑油、納米碳抗磨劑等產品。其中富勒烯機油節能增效劑,可降低發動機磨損率 30%,目前已在山西焦煤集團等企業試用;用于超高壓管道密封圈的納米碳橡膠添加劑,更是將產品壽命提升 68 倍,成為公司營收的穩定來源。
4. 電池負極與導電漿料:切入新能源電池賽道
納米洋蔥碳作為高端負極材料,售價達 2-8.5 萬元 / 噸,遠超傳統人造石墨(1.3-8 萬元 / 噸)。中興環能的納米碳材料已用于鋰離子電池負極和超級電容器,實驗室數據顯示,其替代商用導電劑后,超級電容器容量提升至 142.3 F/g,循環 5000 次后容量保持率仍達 86.9%。按 500 噸 / 年產能計算,僅電池領域就能實現 2250-3000 萬元產值。
5. 吸波材料:拿下軍工配套訂單,拓展高端場景
依托磁性納米碳材料的特性,中興環能開發了碳基吸波涂料,在 2-18GHz 頻率范圍內最大吸波峰值達 - 25.6dB,有效帶寬 2.2GHz,已通過相關保密資質認證,拿下 1000 萬元軍工配套資金,用于隱身技術成果轉化。這一領域不僅附加值高,更能為公司提供穩定的訂單支撐。
對于投資者而言,中興環能的吸引力在于 “技術稀缺性 + 場景確定性”:一方面,“碳氫共生” 制氫技術在國內少有人掌握,且符合 “雙碳” 政策方向;另一方面,氫能、燃料電池、新能源電池等場景均處于高速增長期,市場需求明確。不過挑戰同樣存在 —— 氫能基礎設施尚不完善,納米碳材料高端市場面臨日本、韓國企業競爭,這些都需要公司在后續發展中逐步突破。

結語:氫能賽道的 “山西樣本”,如何改寫產業鏈規則?
在氫能賽道多由沿海企業主導的當下,中興環能的崛起提供了一個 “內陸企業突圍” 的樣本:依托本地資源(煤層氣)、綁定產學研(高校 + 院士團隊)、聚焦細分領域(制氫 + 納米碳),用差異化技術打開市場。
隨著 “雙碳” 目標推進,氫能將成為能源轉型的關鍵拼圖,而中興環能的 “碳氫共生” 模式,不僅解決了制氫的碳排放痛點,更通過納米碳提升了經濟性 —— 這種 “一石二鳥” 的思路,或許正是其能在賽道中站穩腳跟的核心原因。

【創投觀察】:未來,隨著二期基地落地、更多應用場景驗證,這家山西企業有望從 “技術提供者” 升級為 “產業鏈整合者”,甚至改寫氫能與納米碳材料的市場規則。正如曾少華院士所言:“氫能的未來不僅需要技術突破,更需要能將技術落地的企業,中興環能正在做的,就是這樣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