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吉林西部大安市的一家“零碳工廠”,能將風、光、水等本土資源,就地合成化工產品,讓自然資源“就地生金”。
液態氨生產下線
灌裝運往下游企業
在這家“零碳工廠”生產線的最末端,有6個超大罐體,儲存的是廠區生產出來的液態氨。氨的形態,可分為氣態和液態,液態更便于儲存和運輸。儲存罐有20米高,可以容納一千噸液態氨。
在裝卸區,工人們打開儲存罐的閥門,將產品通過管道輸送到專業轉運車中,銷往下游企業。

氨并不是新興產品,作為基礎化工原料,它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比如,吉林是農業大省,化肥里就少不了氨的成分,還有一些感冒藥,也要加入氨。
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經誕生了氨的生產工藝,這個工廠有什么特別?
它的獨特之處在于,項目實現“風光發電—電解制氫—合成氨—儲運應用”全鏈條貫通,為新能源就地轉化提供工業化范本。

更值得一提的是,從這里銷往全國各地的氨,是純綠色的。
綠電、綠氫、綠氨
本土資源就地轉化
在全球市場上,主要有灰氨和綠氨,二者工藝是相通的,都需要先生產出氫氣,再與空氣中的氮氣結合,形成合成氨。它們之間最核心的區別就是能量來源。

灰氨生產中,需要依托天然氣、煤炭等化石原料制備出氫氣。而這里生產的綠氫,依托的是電和水。
電和水從何而來?

廠區南側,連片的風車產生每小時70萬度電力。
廠區北側,有大約占地兩畝的太陽能光伏板,每小時最大可發電10萬度。

園區兩公里外,流淌的是川流不息的嫩江水。綠電與地下管網引入園區的江水相遇,依托“電解水制氫”原理轉化為綠氫。
工廠將風、光、水等可再生的本土資源就地轉化,形成了綠氫消納綠電、綠氨消納綠氫的全鏈條綠色消納體系。

工廠年產綠氨18萬噸,與傳統的灰氨生產相比,綠氨不僅擺脫了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每年還可減少碳排放約65萬噸,相當于植樹3000萬棵。
此外,氨作為燃料使用,在減少碳排放、長距離運輸和跨季節儲能方面更具潛力?,被全球航運業寄予厚望。
探索全產業鏈布局
暢通綠電消納大循環
這座工廠是“十四五”期間,吉林省“綠氫+”新能源產業布局的一個具象表現。

企業選擇落戶大安,并非偶然。吉林西部作為國家松遼清潔能源基地的核心區,擁有得天獨厚的風光資源,為發展新能源產業提供了肥沃土壤。

“十四五”期間,吉林省共推動建設10個省級統籌綠能產業園區,涵蓋化工、裝備制造等領域。依托清潔能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光伏板、智能錨栓、電纜等制造企業多點開花,形成互相補鏈、強鏈、延鏈的發展網絡。

如今的吉林,已成為我國綠電增量與就地轉化的關鍵力量。

新能源產品的應用也深入到生產生活中。廠區員工的大巴班車,都是氫燃料電池車,通過加氫來提供動力。
與純電動車相比,它有哪些優勢?
一臺氫燃料電池大巴車加注一次,用時不到15分鐘,比純電動車“快充”還快。充滿后可載客45人行駛600公里,比很多純電動車續航還長。

隨著產業鏈條不斷延伸,會有更多像這里一樣的工廠,不僅“氫動吉林”,更會“氫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