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長春紅旗街。
陽光穿過梧桐葉在軌道上投下斑駁光影。一輛帶著復古韻味的有軌列車緩緩停靠站臺,車身上“氫春號”字樣與黃銅裝飾相映成趣。車門開啟瞬間,沒有柴油機車的轟鳴,只隱約傳來氫燃料電池系統運轉的細微聲響。
日前,全國首列氫能文旅列車——“氫春號”正式下線,當技術不斷突破的“氫能引擎”發動充滿文化敘事的“復古車廂”,氫能與文旅兩大新興產業在吉林“雙向奔赴”。
就在“載氫赴春”的“氫春號”帶著游客穿梭城市時,百余公里外的產業園內,吊機將儲氫罐吊裝到位,工人們戴著安全帽穿梭在風機陣列間,遠處的光伏板在陽光下連成金色海洋。
兩個看似無關的場景,卻清晰勾勒出吉林氫能產業的發展脈絡:從長春街頭的應用示范到松嫩平原的產業根基,這座老工業基地正以風光為筆、氫能為墨,書寫著能源轉型的嶄新篇章。
何以氫能:風光為基,產業為脈的獨特優勢
在不斷火出圈的文旅產業巧妙地加入工業元素,氫能之于吉林的意義可見一斑。
吉林的風“有勁兒”、光“充足”,是發展氫能的優渥之選——
作為我國九大千萬千瓦級風光發電基地之一,西部白城、松原等地早已形成規模效應,截至2024年底,白城市僅風電裝機容量就突破千萬千瓦,成為東北地區首個“千萬千瓦級風力發電城市”。截至目前,全省新能源裝機容量已突破2500萬千瓦大關,超越火電成為省內第一大電源。
數據背后,是西部白城、松原等地年均6—7米/秒的風速、超3000小時的年利用小時數,而風機轉動間產生的綠電,恰恰為綠氫生產提供了穩定且低成本的能源保障。
產業基礎的疊加更讓優勢凸顯——
作為新中國汽車工業搖籃,長春聚集了中國一汽、中車長客等龍頭企業,在氫能車輛、軌道交通裝備制造領域積淀深厚;
省內化工產業集群密集,對氫基原料的旺盛需求,為綠氫消納提供了天然場景;
多地石化園區、長春汽車產業開發區等平臺已形成配套體系,讓“制儲輸用”各環節無縫銜接……
“風光資源+產業需求+裝備制造”的三重優勢,構成了吉林氫能賽道的獨特競爭力。
家底雄厚,善用者為。政策體系的精準支撐則為產業掃清了發展障礙。從2022年《“氫動吉林”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出臺,到2024年《促進吉林省新能源產業加快發展若干措施》發布,吉林已形成涵蓋規劃、補貼、安全管理的完整政策鏈。
何以突破:從化工園區到生活場景的全鏈進階
在多方推動下,今年盛夏,備受矚目的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順利投產,實現“風光—綠電—氫氨”的三級轉化。
為了將充足的風光資源轉化為綠氫,項目首創“綠氫消納綠電、綠氨消納綠氫、源網荷儲一體化”的全產業鏈設計,簡單說就是“電生氫、氫生氨、全程零碳”,把風光發電的波動性難題變成了產業優勢。
在吉林西部,以大安項目為核心的清潔能源化工產業園區正在崛起。制氫設備、儲氫材料、氨合成裝置等上下游企業陸續入駐,形成集群效應。目前,全省綠氫化工產業園區及在建、擬建項目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展現出老工業基地向綠色轉型的強勁動能。
家底足,項目強,合理應用成了產業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氫春號”的走紅,正是吉林氫能應用場景突破的生動注腳。
這列由中車長客研制的列車,搭載國鴻氫能燃料電池系統,滿載加氫量42.7公斤,續航里程超320公里,每公里平均能耗僅為1.5千瓦時,無需接觸網即可獨立運行。
當下的吉林,氫能在交通領域的示范應用正從單點走向集群。多地的氫能公交、班車投入使用,化工園區內的氫能卡車承擔起物流運輸任務,“乘用車+商用車+軌道交通”多元矩陣從理想轉化為現實。
何以共贏:重大項目引領的合作共贏之路
好資源搭起舞臺,好政策推波助瀾,眾多央企紛紛將目光對準了吉林氫能。
“氫春號”的誕生就是央地協同發展的成果。中車長客發揮央企技術優勢,聯合地方科研機構攻克文旅功能與氫能動力融合難題;長春市則將既有軌道線路改造為示范線,讓技術創新與城市文旅需求精準對接。“企業出技術、政府給場景,這種合作讓氫能從實驗室走到了市民身邊。”長春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而作為國家發改委首批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中能建松原氫能產業園項目從立項到施工,省市專班全程提供“一站式”服務,審批效率比預期快了3個月,一期投產后年可實現產值10億元,新增300個就業崗位。項目提出的“吉材吉用”理念,一期99臺風機全部采購自本地企業,既降低運輸成本,又為地方創造15億元產值。
這種“央企牽頭、地方配套”的模式正在吉林復制。中廣核吉西基地10萬千瓦光熱項目填補東北產業空白,華能、大唐的風光制氫項目落地生根,三一、明陽等企業建起生產基地。數據顯示,2024年吉林能源及關聯產業投資突破1100億元,氫能領域央地合作項目占比可觀,成為產業增長的重要引擎。
“氫春號”即將抵達終點,車窗外,陽光正好,風拂過梧桐葉,仿佛在訴說一個關于能源的新故事。當綠氫融入化工生產、氫能列車穿梭街巷、風光發電持續轉化為動能,吉林不僅在書寫能源革命的答卷,更在為東北振興注入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