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德國能源轉型“核心引擎”的氫能戰略,正遭遇來自德國多方的質疑。項目停滯、成本攀升、規劃脫節,使這項曾寄托著“氣候中和”雄心的戰略步履維艱。
德國聯邦審計署在最新報告中警告說,該國氫能戰略的落實進展“遠未達成目標”,產業對政府補貼的依賴正不斷加深,這一趨勢或將演變為聯邦財政的長期負擔。
氫氣按工業制備途徑及其過程中碳排放量由低到高,可分為綠氫、藍氫和灰氫等。其中最為環保的是綠氫,它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取的氫氣,全程不產生碳排放;而藍氫是指利用天然氣制取氫氣,并將產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儲存。
據德國聯邦可再生能源協會介紹,綠氫不僅為德國企業帶來發展機遇、創造數萬個就業崗位,還可降低能源進口依賴、顯著增強能源系統韌性,同時為化工、航運、航空等高排放行業的脫碳轉型提供關鍵支撐。
為此,德國2020年推出首版《國家氫能戰略》,計劃投資90億歐元促進氫能的生產與應用。2023年新版的《國家氫能戰略》進一步指出,計劃到2030年將電解氫能力從5吉瓦提高到至少10吉瓦,以提升德國在氫能技術上的領先地位。
然而,現實進展并不理想。德國《今日新聞》網站發文說,目前德國全國僅完成這一目標的約1.6%,在建電解氫的產能也僅約200兆瓦。隨著越來越多的氫能項目被暫停或取消,氫能發展前景相當黯淡。德國國家氫能委員會代理主席費利克斯·馬特斯說,德國2030年的氫能發展目標恐將無法達成。
《今日新聞》網站的文章指出,德國氫能戰略的停滯并非偶然。作為一種尚處起步階段的能源載體,氫能發展必須依托完整的產業鏈,包括生產設施、管道分配基礎設施以及工業用戶。然而,支撐這一體系的資本與政策基礎現在仍非常脆弱。
馬特斯指出,綠氫的成本遠高于最初預期。高成本讓整個產業鏈陷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惡性循環——在現有價格水平下,綠氫對大型工業用戶幾乎沒有吸引力。
需求端的遲滯又讓潛在生產商望而卻步。在缺乏足夠訂單保障的情況下,能源企業不敢貿然投資新廠。生產不足進一步推高成本,價格居高不下,需求再度萎縮,市場由此陷入循環性的僵局。
聯邦審計署的報告說,氫能戰略未達預期不僅威脅德國實現氣候目標和保持其工業基地的地位,也可能影響聯邦財政的穩定性。
面對聯邦審計署的警告,德國產業界則持不同觀點。德國工程師協會認為,僅以當前成本和市場參數來評估是不合適的。德國聯邦可再生能源協會也認為,聯邦審計署的評估忽視了發展綠氫的戰略必要性和長期經濟回報。

“盡管投入了數十億的資助,聯邦政府在氫能經濟的宏偉目標上仍然失敗了。供應和需求明顯低于預期。這威脅到到2045年實現氣候中和以及德國工業基地的可持續性。直到氫能源價格具有競爭力之前,持續的國家補貼可能會進一步給聯邦財政帶來壓力,”聯邦審計署署長凱·謝勒在發布關于聯邦氫戰略實施的特別報告時說。“是時候進行現實檢查了。負責的經濟部已經意識到需要調整其做法。現在它必須采取一致行動。”
聯邦法院檢查了德國在建立氫能經濟方面的進展和挑戰。對于聯邦政府來說,氫能是能源轉型中的關鍵角色。德國計劃到2045年實現氣候中和,并同時保持作為工業基地的可持續性。所生產的氣候中和的(“綠色”)氫能將取代化石能源載體,用于那些無法直接使用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地方。此外,氫能發電廠將為可靠的電力供應做出貢獻。
聯邦政府已經在2024年和2025年提供了超過70億歐元,主要是用于補貼。到本十年結束時,將存在數十億歐元的約束。此外,它確保了電網基礎設施的建設資金。盡管有這一財務承諾,聯邦政府尚未實現其氫戰略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