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能源局發布“十四五”時期能源高質量發展成就及“十五五”重點工作部署,不僅用數據印證了我國氫能產業的領先地位,更明確了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
國家能源局指出,在“十五五”發展時期,將持續提升電力消納新能源水平,同時,也將積極拓展新能源非電利用途徑,推動風光電制綠氫實現規?;瘧茫⑾蚓G氫冶金、綠色合成氨、綠色甲醇、綠色航煤等方向延伸,開拓新的消納空間。
可以預見,在 “十五五” 發展浪潮中,氫能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國家政策加持
2024年氫能產銷世界第一
近年來,我國加快推動氫能全產業鏈發展。2022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氫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方向,是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增長點。
同時,在2024年,氫能作為前沿新興產業列入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并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提出“積極有序推進氫能開發利用,促進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國家能源局發布《中國氫能發展報告2025》,《報告》指出,2024年我國氫能全年生產消費規模超3650萬噸,位列世界第一位。截至2024年底,各地建成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產能超12萬噸/年,建成加氫站超540座,推廣燃料電池汽車約2.4萬輛,各領域試點示范取得積極進展。
同年5月,國家能源局再次下發文件,組織開展能源領域氫能試點工作,引導氫能先進技術裝備落地應用、基礎設施高水平建設、綜合利用效能提升和產業規范有序布局。
可見,氫能產業發展逐步進入有序破局的新階段。
21省出臺氫能中長期規劃
13省明確氫能指標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國氫能產業發展成效顯著,各省也在積極布局氫能產業領域,并陸續出臺相關氫能中長期規劃政策。據此,氫能匯梳理了各省在未來5-10年氫能發展目標。
通過梳理,明確未來5-10年氫能中長期規劃的省份有21個,分別是安徽、江西、山西、青海、廣西、湖南、吉林、海南、四川、福建、河南、上海、遼寧、江蘇、山東、陜西、寧夏、廣東、天津、湖北、內蒙古。
根據各省發布的氫能發展規劃,氫能匯發現,大多圍繞基礎材料、核心裝備、先進工藝等,并結合多種清潔制氫路線,在可再生能源制氫、氫氣儲運、氫氣加注、燃料電池等領域,逐步形成制、儲、輸、加、用全產業鏈裝備開發和產業化生態。
同時,在氫能應用領域,各省也將匯聚燃料電池、整車企業,開展氫燃料電池車輛、車載液氫供氫系統、氫動力無人機、船舶、軌道交通、氫儲能、熱電聯供系統、固定電源、分布式電站、便攜式電源、汽車增程器等產業全場景應用示范。
其中,明確未來5-10年氫能規劃指標的省份有13個,分別是青海、吉林、福建、遼寧、湖北、天津、安徽、海南、江蘇、山西、廣西、寧夏、廣東。

青海:到2030年,綠氫生產能力達到30萬噸,氫能汽車規模超過1000輛,加氫站(包括合建站)超過15座,力爭建成1個園區內天然氣管線摻氫示范項目。引進或培育50家氫能企業,綠氫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60億元。到2030年底,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成本降至3000元/千瓦。到2035年,綠氫生產能力達到100萬噸,引進或培育氫能企業超過100家,綠氫全產業鏈產值達到500億元。
吉林: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氫產能達到30-40萬噸/年,建成加氫站70座,建成改造綠色合成氨、綠色甲醇、綠色煉化、氫冶金產能達到200萬噸,氫燃料電池汽車運營規模達到7000輛。氫能產業產值達到300億元。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制氫產能達到120-150萬噸/年,建成加氫站400座,建成改造綠色合成氨、綠色甲醇、綠色煉化、氫冶金產能達到600萬噸,氫燃料電池汽車運營規模達到7萬輛。氫能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2035年可再生能源制氫產能達120-150萬噸/年。
福建:2025至2030年,建成10個以上高能級創新平臺,培育1—3個百兆瓦級綠電制氫示范項目,建成1—3個氫基綠色船舶燃料加注港口試點示范項目,建設各類型加氫站50座,在港口、園區或城區打造10條運營示范線,燃料電池汽車產量達到6000輛/年。力爭形成3萬噸/年綠氫生產能力,10萬噸/年氫基綠色燃料生產能力,氫能產業總產值突破600億元/年。2030至2035,形成10萬噸/年綠氫生產能力、100萬噸/年氫基綠色燃料生產能力,綠氫在福建省氫源中占比達到40%以上。
遼寧:到2035年,全省氫能產業領域國際國內知名的龍頭企業超過50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燃料電池發動機產能達到30萬臺,氫能產業產值突破5000億元。實現燃料電池比功率大于7.0千瓦/升,成本低于500元/千瓦,電解水制氫耗能量低于4千瓦時/標方。全省燃料電池汽車(含公交車、乘用車、重型卡車、牽引車、環衛車等)保有量達到150000輛以上,燃料電池叉車保有量達到50000輛以上,燃料電池船舶保有量達到1500艘以上,燃料電池軌道交通車輛保有量達到50輛以上,分布式發電系統、備用電源、熱電聯供系統裝機容量達到1000兆瓦,加氫站500座以上。
湖北:力爭到2027年,全省氫能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其中,氫氣產值達到300億元,氫能應用裝備及零部件產值達到400億元。建成加氫站100座,氫氣總產能達到150萬噸/年。燃料電池汽車推廣量突破7000輛,燃料電池船舶、航空器推廣應用全國領先。
天津:到2027年,天津市規劃加氫站35座,日加氫能力達48260千克/日,可滿足2000輛以上氫燃料電池重型貨車使用需求;到2030年,天津市規劃加氫站83座,日加氫能力達106260千克/日,可滿足4000輛以上氫燃料電池重型貨車使用需求。
安徽:到2030年,力爭燃料電池系統產能超過30000臺/年,燃料電池整車產能超過20000輛/年,加氫站(包括合建站)數量超過120座,氫能產業總產值達到1200億元。
海南:到2030年,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約1000輛,加氫站增至15座左右??稍偕茉粗茪淞窟_到40 萬噸/年。
江蘇:到2030年,建設加氫站100座以上,氫能基礎設施基本完善。推廣燃料電池汽車超過10000輛。
山西:到2030年,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達到5萬輛。
廣西:展望2030年,力爭建成加氫站50座以上。
寧夏:展望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氫能力達到30萬噸以上。
廣東:到2027年,氫能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


具體如下:
安徽
到2030年,基本形成涵蓋氫能產業全鏈條的技術研發、生產制造、檢驗和檢測體系,在清潔煤制氫、規?;稍偕茉措娊馑茪?、儲氫裝備及材料、燃料電池系統及整車制造等領域技術突破取得顯著進展,氫儲運及燃料電池技術成熟度和可靠性明顯提升。形成以高壓氣態氫儲運、低溫液態氫儲運為主,多種儲運氫技術相互協同的氫儲運體系。在交通運輸、儲能、分布式發電等領域示范應用加快,在部分領域實現規?;瘧?。制氫成本大幅降低,可再生能源制氫廣泛應用,有力支撐碳達峰目標實現。力爭燃料電池系統產能超過30000臺/年,燃料電池整車產能超過20000輛/年,加氫站(包括合建站)數量超過120座,氫能產業總產值達到1200億元。
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明顯提升,構建涵蓋交通、儲能、工業等領域的多元氫能應用生態,形成創新能力強、產業化水平高、配套設施完善、示范應用領先的氫能產業體系,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氫能產業發展示范區和集聚發展高地。
江西
2026年到2030年,基本掌握氫能產業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制造工藝,產業鏈基本完備,區域集聚、上下游協同的產業體系逐步成形。產業發展主要特征與國內先進水平差距快速縮小,部分領域比較優勢初步顯現,多種清潔制氫路線齊頭并進發展,電-氫及氫-電系統綜合能效顯著提高,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氫儲能、氫冶煉、綠氨等示范應用廣泛開展,氫能在交通、工業等領域再電氣化和深度減碳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力支撐碳達峰目標實現。
2031年到2035年,氫能產業發展安全形勢穩定,氫能產業規模、質量效益、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產業局部取得重大突破并形成國內領先優勢,氫能與電力、交通、工業等多領域廣泛實現較高水平融合,可再生能源制氫基本實現市場化,成為全省能源和產業脫碳的重要保障,在能源和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中起到有力的支撐作用。
山西
到2030年,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達到5萬輛,可再生能源制氫在交通、儲能、工業等領域實現多元規模化應用,形成布局合理、產業互補、協同共進的氫能產業集群,有力支撐我省實現碳達峰。
到2035年,形成國內領先的氫能產業集群??稍偕茉粗茪湓诮K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大幅提升,為我省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堅強支撐。
青海
中期(2026-2030年):氫能產業成長期。產業鏈趨于完善,初步建立氫能產業集群,應用場景進一步擴大。到2030年,綠氫生產能力達到30萬噸,綠氫在儲能、化工、冶金、天然氣摻氫管線等領域示范應用取得實效,氫能汽車規模超過1000輛,加氫站(包括合建站)超過15座,力爭建成1個園區內天然氣管線摻氫示范項目。引進或培育50家氫能企業,綠氫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60億元。到2030年底,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成本降至3000元/千瓦。
遠期(2031-2035年):氫能產業壯大期。形成國內領先的氫能制取、儲運和應用一體化發展產業集群,構建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格局。到2035年,綠氫生產能力達到100萬噸,實現綠氫在工業、交通、能源等領域大規模應用,遠距離純氫外輸管道規劃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引進或培育氫能企業超過100家,綠氫全產業鏈產值達到500億元。
廣西
展望2030年,初步建立較為完整的供應鏈和產業體系,能多元化規模化發展成效明顯。制氫方式更加多元,可再生能源制氫應用更加廣泛,基本滿足全區高純度氫氣供應需求,形成氣態、液態、固態、管道等多種儲運方式,力爭建成加氫站50座以上,各環節成本持續降低。氫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多場景規?;瘧?,在南方地區形成帶動示范效應,氫能船舶、工業領域摻氫等應用場景更加豐富。成功打造一批具有一定競爭力的氫燃料電池汽車企業,形成系列氫燃料電池及整車產品,氫能產業鏈競爭力明顯提升。
展望2035年,基本形成現代氫能產業體系,構建交通、儲能、工業多元氫能應用生態,打造氫能全產業鏈示范區。
湖南
2026-2030年為全省氫能產業市場開拓期,產業集群進一步壯大,形成5-10家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氫能企業。氫能產業鏈特色環節競爭力明顯提高,氫能工程機械之都名片基本形成,中部地區氫源基地初具雛形。氫能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完善,在制氫、儲氫、燃料電池等領域實現階段性技術突破。氫能示范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展,“綠氫”在工業領域的示范應用實現起步。
2031-2035年為全省氫能產業規模化應用期,氫能產業鏈整體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形成完備的氫能技術自主創新和開放合作體系,核心技術實現關鍵性突破。氫能產供儲銷網絡基本建成,“綠氫”在終端能源消費占比明顯提升,為我省能源供應保障以及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有力支撐。
吉林
中期(2026-2030年):全省氫能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產業鏈布局趨于完善,產業集群形成規模。到2030年,持續強化和發揮吉林西部國家級可再生能源制氫規?;?、長春氫能裝備研發制造應用基地引領作用,推進吉林中西部多元化綠色氫基化工示范基地、延邊氫能貿易一體化示范基地建設。加快“白城-長春-延邊”“哈爾濱-長春-大連”氫能走廊建設,初步建成全省立體氫能網絡??稍偕茉粗茪洚a能達到30-40萬噸/年,建成加氫站70座,建成改造綠色合成氨、綠色甲醇、綠色煉化、氫冶金產能達到200萬噸,氫燃料電池汽車運營規模達到7000輛。加大氫燃料電池在熱電聯供、備用電源、應急保供、調峰、特種車輛上的應用。引進或培育5家燃料電池電堆及零部件企業,推動產業鏈重點環節產品自主化,其中,龍頭企業3-5家。氫能產業產值達到300億元。
遠期(2031-2035年):將吉林省打造成國家級新能源與氫能產業融合示范區,在氫能交通、氫基化工、氫賦能新能源發展領域處于國內或國際領先地位,成為全國氫能與新能源協調發展標桿和產業鏈裝備技術核心省份,“一區、兩軸、四基地”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氫能資源網格化布局延伸全域,提升通化、白山、延邊等地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依托延邊氫能貿易一體化示范基地,“哈爾濱-長春-大連”氫能走廊,開展相關能源化工產品和裝備向國內外銷售,打造國內氫基產品貿易增長極。可再生能源制氫產能達到120-150萬噸/年,建成加氫站400座,建成改造綠色合成氨、綠色甲醇、綠色煉化、氫冶金產能達到600萬噸,氫燃料電池汽車運營規模達到7萬輛。氫能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2035年可再生能源制氫產能達120-150萬噸/年。
海南
到2030年,氫能產業試點示范期。氫能產業技術創新 能力顯著提升, 以可再生能源制氫為主的供應體系初步建立,產業布局合理有序,在交通、航天、化工、能源等領域 形成多元的應用場景。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約1000輛,加氫站增至15座左右??稍偕茉粗茪淞窟_到40萬噸/年。
到2035年,氫能產業應用推廣期。產業發展總體達到 國內領先水平,氫能關鍵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基本同步,可 再生能源制氫規?;瘧贸尚э@著,在交通、航天、化工、 能源等領域實現應用推廣,為全國能源綠色化轉型發展提供 海南氫能貢獻。
四川
到2030年,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更加完備,高端裝備實現全面自主化,可再生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初步建成,氫能在高寒、高海拔地區初步實現規?;裼?,在冶金、液氫、綠氫耦合氨醇、煉化、軌道交通、內河航運、低空飛行等領域應用水平進一步提高,初步構建水風光氫天然氣等多能互補的新型能源體系,有力支撐碳達峰目標實現。
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制氫廣泛應用,綠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明顯提升,初步建成國內主要綠氫供應基地,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具備四川特色的氫能高端裝備研發制造及綜合應用高地。
福建
2025至2030年為起步發展期。建成10個以上高能級創新平臺,培育1—3個百兆瓦級綠電制氫示范項目,建成1—3個氫基綠色船舶燃料加注港口試點示范項目,建設各類型加氫站50座,在港口、園區或城區打造10條運營示范線,燃料電池汽車產量達到6000輛/年,實現氫能規?;虡I應用。優先推進用于海運動力燃料的綠色甲醇項目,優先攻關相關核心技術,加快中試、小規模產業化,提升轉化效率,降低生產和儲運成本,形成產業競爭優勢,培引科技領軍龍頭企業,形成規模化氫基綠色燃料供應基地。力爭形成3萬噸/年綠氫生產能力,10萬噸/年氫基綠色燃料生產能力,氫能產業總產值突破600億元/年。
2030至2035年為快速躍升期。全省氫能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規模質量效益全面提升,形成10萬噸/年綠氫生產能力、100萬噸/年氫基綠色燃料生產能力,綠氫在福建省氫源中占比達到40%以上,建成東南沿海重要的綠氫及氫基綠色燃料供應基地、輸運樞紐和加注中心,形成涵蓋交通、儲能、工業等多元應用場景的產業體系,總產值突破3000億元/年。
河南
到2035年,氫能產業規模擴大,質量效益全面提升,氫氣制、儲、運、加及氫燃料電池等關鍵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基本形成,綜合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企業和品牌,氫能產業鏈優勢更加明顯。氫能供應網絡不斷完善,低成本綠氫供應比例進一步提高,液化儲氫、管道輸氫經濟性優勢進一步體現。氫能在交通領域應用基本實現產業化,在儲能、分布式能源、工業等領域融合應用不斷拓展,適應氫能發展的政策體系基本完善。建成世界一流的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基地、國內領先的氫能產業集群。
上海
到2035年,產業發展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成引領全國氫能產業發展的研發創新中心、關鍵核心裝備與零部件制造檢測中心,在交通、能源、工業等領域形成豐富多元的應用生態,建設海外氫能進口輸運碼頭,布局東亞地區氫能貿易和交易中心,與長三角地區形成協同創新生態,基本建成國際一流的氫能科技創新高地、產業發展高地、多元示范應用高地。
遼寧
遠期目標(2026-2035 年):到2035年,形成完備的氫能產業體系,裝備制造邁向高端,全省氫能產業領域國際國內知名的龍頭企業超過50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燃料電池發動機產能達到30萬臺,氫能產業產值突破5000億元。實現燃料電池比功率大于7.0千瓦/升,成本低于500元/千瓦,電解水制氫耗能量低于4千瓦時/標方。全省燃料電池汽車(含公交車、乘用車、重型卡車、牽引車、環衛車等)保有量達到150000輛以上,燃料電池叉車保有量達到50000輛以上,燃料電池船舶保有量達到1500艘以上,燃料電池軌道交通車輛保有量達到50輛以上,分布式發電系統、備用電源、熱電聯供系統裝機容量達到1000兆瓦,加氫站500座以上。
江蘇
到2030年,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氫能供給及應用體系初步形成,綠氫成為供氫增量主體,氫氣成本明顯下降。建設加氫站100座以上,氫能基礎設施基本完善。推廣燃料電池汽車超過10000輛,交通、能源、工業等領域氫能規?;瘧萌〉妹黠@成效。把江蘇打造成為科技創新前沿化、裝備制造高端化、場景應用多元化的氫能產業高地。
山東
2026年到2030年,為氫能產業塑造優勢期。氫能產業規模質量效益全面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國際知名企業和品牌。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綜合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氫能領域形成創新引領優勢。建立氫能產業與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共享經濟、智慧交通、新型智慧城市等新業態深度融合的新型智慧生態體系。
陜西
到2030年,全省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和綠氫制備及供應體系,可再生能源制氫規?;瘧茫辛χ翁歼_峰目標實現。
寧夏
展望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氫能力達到30萬噸以上,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可再生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產業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氫廣泛應用,節能降碳效果明顯,有力支撐碳達峰目標實現。
廣東
到2027年,氫能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氫氣“制、儲、輸、用”全產業鏈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燃料電池汽車實現規?;茝V應用,關鍵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氫能基礎設施基本完善,氫能在能源和儲能等領域占比明顯提升,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高地。
天津
到2027年,天津市規劃加氫站35座,日加氫能力達48260千克/日,可滿足2000輛以上氫燃料電池重型貨車使用需求;到2030年,天津市規劃加氫站83座,日加氫能力達106260千克/日,可滿足4000輛以上氫燃料電池重型貨車使用需求。
湖北
力爭到2027年,全省氫能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其中,氫氣產值達到300億元,氫能應用裝備及零部件產值達到400億元。落地一批綠氫制備項目,形成低成本、多元化的氫能供應體系,建成加氫站100座,氫氣總產能達到150萬噸/年。全面擴大氫能在交通、工業及儲能發電領域試點應用。燃料電池汽車推廣量突破7000輛,燃料電池船舶、航空器推廣應用全國領先。
內蒙古
到2027年,內蒙古全區氫能“制儲輸用”全產業鏈裝備制造產業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建立較為完善的供應鏈和產業體系。初步構建布局合理、協同緊密的產業集群,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攻克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在關鍵材料、核心部件制造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
參考資料: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以及各省政府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