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長安的荔枝》中
唐代小吏李善德為運送鮮荔枝絞盡腦汁
竹筒密封、冰鎮保鮮、驛站接力
活脫脫一場古代“冷鏈物流”攻堅戰

而今天運輸氫氣面臨的挑戰
竟與千年前的“荔枝難題”驚人相似
氫氣
輕若鴻毛卻易燃易爆
嬌貴程度不輸荔枝
如何安全高效地“保鮮”運輸?
中國能建江蘇院的化學工程師龐格
穿梭AI世界
帶你領略現代科技給出了四種妙招
恰似李善德智慧的四次升級
第一招
高壓“竹筒”的進化

長管拖車
像一列載滿巨型鋼管的小火車
每根鋼管可承受200倍大氣壓
將氫氣牢牢鎖住
好比把荔枝釘在防震竹筒里

更絕的是管道輸氫
這好比為氫氣修建的“高速驛道”
從內蒙古到長三角
氫氣如同驛卒傳遞的荔枝
通過數千公里管道無聲奔涌
成本比高壓拖車降低70%
未來全國的輸氫管道將織成一張“氫脈”網絡
第二招
移動冰窖的“超低溫魔法”

荔枝離枝后“一日色變,二日香變”
李善德用冰窖續命
而氫氣想變成方便運輸的液體
需要零下253攝氏度的深冷環境

低溫液態儲氫技術
就是現代版冰窖
雙層真空的“魔法罐車”
像永不解凍的移動冰庫
讓氫乖乖保持液態
不過這種“冰窖車”造價高昂
但由于其運輸效率大幅提高
比較適合長距離運輸
第三招
氫氣的“易容術”
李善德若會這招
或許不必奔波千里

液態有機儲氫(LOHC)技術
讓氫氣玩起“變裝”
它讓氫氣與芳香族化合物結合
變成常溫常壓下的穩定液
這就像給荔枝裹上糖衣
運輸時和汽油一樣安全方便
到目的地再“熱水浴”釋放氫氣
第四招
固體“氫氣罐頭”

若李善德生活在現代
大概會對固態儲氫技術
頻頻點贊

某些金屬合金就像海綿
能把氫原子吸進微觀孔隙
形成安全穩定的“氫氣罐頭”

這種儲氫密度堪比壓縮餅干
1立方米合金能存下80公斤氫
足夠氫能汽車行駛500公里

我國的氫能產業正從試點探索逐步進入有序破局的新階段。中國能建緊跟時代發展浪潮,率先布局綠氫產業,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打通氫能“制儲運加用研”全產業鏈。
雙鴨山生物制綠色甲醇與綠色航煤一體化一期項目

該項目由中國能建中電工程投資建設,是全球首個十萬噸級風光氫耦合生物質氣化制可持續航空燃料示范工程,總體規劃建設30萬噸/年綠色航油和20萬噸/年綠色甲醇裝置,一期工程建設10萬噸/年綠色航油。一期工程全面投產后,預計年產值達14億元,年利用秸稈原料90萬噸,實現年碳減排25萬噸,對解決秸稈高值化利用、綠電規模化消納、可持續航空燃料安全供應等難題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中能建松原氫能產業園(綠色氫氨醇一體化)一期項目

該項目由中國能建氫能公司投資建設,是全球最大體量的綠色氫氨醇一體化項目,規劃分期建設3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及80萬噸/年綠色合成氨和綠色甲醇,是國家發改委首批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項目一期建設8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20萬噸/年綠色合成氨和2萬噸/年綠色甲醇裝置。
國內首座8兆瓦級堿性電解水制氫機組試驗檢測平臺

該平臺由中國能建北京設備公司聯合清華大學電機系、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共同建設,設計測試能力為500-1500標方,測試對象覆蓋目前主流的堿性電解水制氫電解槽和整流器,可為大型并網或離網制氫示范工程提供設備選型、型式試驗及運行驗證工作,為電解水制氫系統的質量評價和標準制修訂工作提供實際數據支撐。

千年過去
從荔枝驛道到氫能絲路
“保鮮運輸”的智慧始終延續
技術的進步正讓清潔能源的運輸
變得更加高效安全
或許未來某天
氫能運輸會像發個快遞一樣簡單
而這一切
正如李善德的故事
源自人類不懈的探索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