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解水制氫作為綠氫生產的核心技術,其效率提升與成本優化是推動氫能規模化應用的關鍵。本文基于系統組成、效率模型及典型技術路線對比,深入解析當前電解水制氫的技術現狀與發展方向。
一、電解水制氫系統的基本組成與工作原理
電解水制氫系統主要由一次能源系統與電解池系統兩部分構成(如圖所示)。

其核心功能是將一次能源(如電能、熱能)轉化為氫氣的化學能。根據電解池技術路線的差異,系統工作模式可分為兩類:
低溫電解(堿性/ SPE電解池):工作溫度約80℃,僅需電能驅動。一次能源系統輸出電能(ΔG)至電解池,直接將液態水或水蒸氣電解為氫氣與氧氣。
高溫電解(SOEC電解池):工作溫度高達800~950℃,需同時輸入電能(ΔG)與高溫熱能(Q)。在一次能源系統的協同下,水蒸氣在高溫下被電解,顯著降低電能消耗需求。
二、制氫效率的定義與模型構建
電解水制氫的本質是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氫能)的轉化過程,其效率定義為氫氣能量含量與一次能源消耗總量的比值。總制氫效率模型可表示為:
ηt=Qth+QelΔHH(1)
其中,ΔH_H為氫氣的焓值(反映氫能能量含量);Q_th為電解池所需熱能;Q_el為產生電解電能所消耗的熱能(即一次能源系統為發電付出的熱能代價)。
對于堿性或SPE電解池(僅耗電),總效率進一步簡化為:
ηt=ΔG(T)/(ηelηes)ΔHH(2)
式中,ΔG(T)為溫度T時水分解的理論吉布斯自由能;η_el為一次能源系統發電效率;η_es為電解池系統效率(η_es=E(T)/V_op(i,T),E(T)為理論分解電壓,V_op(i,T)為實際電解電壓)。
而SOEC電解池因同時消耗電能與熱能,其效率計算需綜合考慮熱循環利用與損失,公式更為復雜(如文中所示),核心在于平衡熱損失與熱回收效率(η_th)。
三、主流電解技術路線效率對比
通過實驗數據與模型計算,三種典型電解系統的總制氫效率對比如下(表):

技術特點分析:
堿性電解槽:技術最成熟、成本最低(因材料與工藝簡單),但效率僅51%~62%,主要受限于低電解效率(η_es)與系統損耗。
SPE(固體聚合物電解質)電解槽:采用離子交換膜技術,電解效率提升至74%~79%,總效率相應提高至35%左右;但因膜材料(如全氟磺酸膜)及貴金屬催化劑成本高昂,目前多用于小規模場景。
SOEC(固體氧化物電解槽):實驗階段效率已達90%以上(η_es接近100%),但依賴850℃以上高溫環境,對材料(如陶瓷電解質、耐高溫電極)的抗腐蝕性與穩定性要求極高,規模化應用仍需突破技術與成本瓶頸。
四、發展方向與挑戰
當前電解水技術的核心目標是提升SPE與SOEC的效率,同時大幅降低成本。對于SPE,優化膜材料與催化劑性能、降低歐姆損耗是關鍵;對于SOEC,需解決高溫下材料衰減問題,并探索余熱回收技術以提高系統綜合能效。隨著可再生能源(如風電、光伏)成本持續下降,結合高效電解技術的大規模綠氫生產,將為“雙碳”目標下的能源轉型提供重要支撐。
綜上,電解水制氫技術的進步不僅依賴單一環節的突破,更需系統級優化——從一次能源匹配到電解池材料創新,再到全流程熱管理與成本控制,每一步都關乎綠氫產業的未來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