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關于促進新能源消納和調控的指導意見》發布。意見指出,統籌布局綠氫、氨、醇等綠色燃料制儲輸用一體化產業,打造“靈活負荷”。推進零碳園區建設。

這是2025年國家層面第三次明文支持零碳園區建設,早在3月5日,《202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已提出,扎實開展國家碳達峰第二批試點,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
隨后,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于6月30日發布《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文件明確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園區,逐步完善相關規劃設計、技術裝備、商業模式和管理規范,有計劃、分步驟推進各類園區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園區和企業減碳增效,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堅實有力支撐。同時,該文件還提出八項關于零碳園區建設的重點任務。
從以上政策發布頻次不難看出國家對零碳園區的支持力度,那么,零碳園區為何如此重要呢?
踐行雙碳目標的基本單元
產業園區是工業、建筑、交通等多個領域的集合體,園區的日常運行集中了節能降碳的多數場景,因此,產業園區成為碳中和目標拆解為可量化、可執行的最小單位,建設零碳產業園,能夠快速有效的實現全產業結構的節能降碳,而零碳園區也自然成為區域層面碳減排的“基本單元”。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建成2543家國家級與省級園區,覆蓋了全國80%的工業企業,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工業產值,排放了全國31%左右的二氧化碳,如果這部分園區轉型為零碳園,我國雙碳目標進度都將大大加快。
推動產業綠色轉型
園區的零碳改造能推動園區內企業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優化能源結構,促使傳統高耗能產業(如鋼鐵、化工)向低碳化轉型,實現由內到外的全面用能改革,同時吸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集聚,形成“降碳 - 提質 - 增效” 的良性循環。
用能結構變革試點

采用綠色新能源是園區實現零碳的重要途徑,在零碳園區建設的過程中,探索使用全新的零碳能源體系替代傳統能源,推動再生能源消納、長時儲能、微電網調度等關鍵技術(如AEM制氫、虛擬電廠)的發展,為全國能源系統轉型積累可復制的經驗,解決可再生能源波動、電網調峰等行業痛點。
提質產業,帶動經濟
零碳園區的建設離不開綠色技術研發、高端裝備制造、碳管理服務等鏈條產業的支持,隨著園區建設,提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上下游協同發展的產業也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零碳認證的產品可獲得國際市場綠色溢價(如綠氫、零碳鋼鐵溢價可達10%-30%),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在國家大力支持零碳園區建設的同時,氫能源也成為這一領域不可忽視的一種新型零碳能源,從目前發展情況來看,氫能源應如何與零碳園區融合發展?
氫儲能,保障園區用能穩定
1.1、綠電消納,削峰填谷
零碳園區高度依賴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該類型能源出力波動大、并網難,氫能可作為長時儲能載體,綠電高峰時(如白天光伏滿發),通過電解槽(AEM、PEM 等)將多余電能轉化為綠氫存儲,避免棄電損失;綠電不足時(夜間、陰雨天),綠氫通過燃料電池或燃氣輪機反向發電,補充園區用電缺口。

1.2、跨季節長時儲能
氫能源的跨季節存儲特性十分契合北方園區冬季供暖、高耗能產業季節性生產等需求,解決短周期儲能技術(電池儲能)難以覆蓋的長時能源缺口。
1.3、微電網調峰緩沖
新型的制氫技術(如AEM、PEM)響應速度快(秒級響應),能有效平抑園區內工業負荷、建筑用電的瞬時波動,保障微電網電壓、頻率穩定。
用能替代,源頭降碳
2.1、生產用能
工業型園區(鋼鐵、化工、水泥等)化石能源應用比例高,氫能源可全場景替代,將綠氫作為生產原料(如鋼鐵富氫冶煉、化工合成氨補氫)或零碳熱源(如水泥窯摻燒、工業烘干),替代焦煤、天然氣等化石能源,降低生產端碳排放。

2.2運輸用能
使用氫能叉車、氫能通勤車、氫能重卡,建設配套分布式加氫站,替代燃油車輛,實現零碳運輸。
2.3生活用能
通過氫能設備冷、熱、電三聯供系統,為園區辦公樓、宿舍提供穩定電力、供暖和生活熱水,替代傳統燃煤鍋爐、市電供應,實現生活用能零碳供應。
系統協同,提升能效
3.1、余熱利用
電解水制氫、燃料電池發電過程中產生的中低品位余熱(50-100℃),可回收用于園區供暖、工藝用熱或加熱電解水(降低制氫電耗),實現 “電 - 氫 - 熱” 梯級利用,提升園區綜合能效。

3.2、備用電源
針對園區內連續生產型企業(如化工、鋼鐵等需持續供能),氫能可作為備用能源,在電網停電或可再生能源斷供時快速啟動,避免停產損失,保障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