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2025年7月獲批、簽約、開工、投產的氫能項目共計7個,詳情如下:
獲批
7月3日,從內蒙古能源局獲悉,國內首條跨省長距離、大規模綠氫管道項目——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至京津冀地區氫氣輸送管道示范工程內蒙古段正式獲批。該管道是推動綠氫規模化輸送、探索氫能“制儲輸用”一體化商業運營模式的國家級試驗示范項目,也是內蒙古綠氫輸送管網先期實施的重點綠氫外送項目,由中石化新星(內蒙古)西氫東送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項目建成后,將有效降低綠氫運輸成本,進一步促進綠氫消納,助力內蒙古氫能“制儲輸用”全產業鏈建設,對推動內蒙古能源結構轉型、實現“雙碳”目標、促進地區經濟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7月4日,云南省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發布信息顯示,祿豐市新能源發電制氫合成甲醇一體化項目備案獲批。據悉,該項目單位為中國電建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建設內容及規模:祿豐市新能源發電制氫合成甲醇一體化項目計劃整合若干新能源發電項目,總裝機容量為85萬千瓦。項目將利用這些可再生能源(綠電)產生的電力,在祿豐市勤豐化工園區建設制氫與甲醇合成設施,實現年產氫氣2萬噸、甲醇10萬噸的目標。
7月21日,中廣核太陽能開發有限公司海南區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制氫部分)、中廣核科爾沁右翼前旗風光制氫醇一體化項目(制氫站部分)獲備案,項目總投資合計189712.27萬元。
中廣核太陽能開發有限公司海南區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制氫部分)建設地點在烏海市--海南區--烏海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低碳產業園,總投資33432.27萬元,項目單位為中廣核太陽能開發有限公司。本期規模建設為32000Nm3/h的制氫廠,主要包括:20臺1200Nm3/h堿性電解水制氫設備和8臺1000Nm3/h堿性電解水制氫設備及其配套的氣液分離和氫氣純化裝置,產品氫氣純度99.999%。
中廣核科爾沁右翼前旗風光制氫醇一體化項目(制氫站部分)建設地點在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總投資156280萬元,項目單位為中廣核(興安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本項目場址位于興安盟經濟技術開發區,項目用地面積約500畝,項目選用制氫能力約11.2萬標立方米/小時電解槽,可實現年制氫量為5.56萬噸。建設制氫站一座,制氫能力為5.56萬噸/年的電解水制氫設備及其附屬設施。
簽約
7月,鄂托克旗人民政府先后與深圳市好風光氫能科技公司、浙江陽明電力建設公司和東方電氣自動控制工程公司座談并簽署了2GW風光氫醇一體化、年產80萬噸綠色甲醇項目合作框架協議。
開工
7月25日,由中鹽集團與清華大學等單位合作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規模鹽穴儲氫”主體工程在江蘇常州正式開工建設。
據了解,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氫能技術”重點專項 ——“基于地質條件的大規模儲氫關鍵技術及試驗驗證”項目由中鹽集團和清華大學合作,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科學院理化所、天津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國家電投科學技術研究院、首鋼集團、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中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等單位共同開展。此次開工的“大規模鹽穴儲氫”主體工程由中鹽集團承擔,規劃新建2組鹽穴,形成2口注采氫井和2口注排鹵井,作為大規模地質儲氫試驗驗證的工程載體,開展循環儲釋氫性能試驗。項目將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鹽穴儲氫全套技術體系,為鹽穴儲氫從理論研究到工程實踐奠定基礎,最終促成鹽穴儲氫的規模化產業應用。
投產
7月,全國首個港口綠氫“制輸儲加用”一體化示范項目在山東港口渤海灣港濰坊港區投用,為山東港口加速打造國際領先的智慧綠色港提供有力支撐,也為全國港口能源轉型提供可復制的技術路徑。據了解,該項目依托港區4臺6.7MW風電設備,建設一座500kg/12h加氫站,一座200Nm3/h電解水制氫站。加氫站日常可儲備300kg壓縮氫氣,有效滿足港區10輛氫燃料電池重卡的每日用氫需求。制氫站設有電解槽和分離純化裝置,年產綠氫90噸。
7月28日,法國液化空氣集團在津建設的氫能供應基地正式投產。法液空天津氫能供應基地坐落于天津港保稅區臨港工業區,總投達到1.45億歐元。基地通過與渤化永利、大沽化工等企業合作,將他們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棄氫氣,提純加工為高純氫氣,年產能達到3000噸,不僅可以為天津榮程鋼鐵、中石化等企業提供氫氣。同時,還可以為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10多家半導體加工企業,提供氫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