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最新分析,盡管最近有一波項目推遲和取消,但低排放氫氣生產仍將強勁增長,直到2030年,這一新興行業將繼續發展——盡管速度比本世紀初所預示的要慢。
今天發布的2025年國際能源署年度《全球氫評論》(Global Hydrogen Review)追蹤了全球氫能行業的發展,特別關注了圍繞低排放氫的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
根據該報告,截至到2024年,全球氫需求增加到近1億噸,比2023年增長2%,與整體能源需求增長一致。其中絕大多數是由化石燃料產生的氫來滿足的,沒有適當的措施來捕獲相關的排放。傳統上使用氫氣的行業,如煉油和工業,仍然是最大的消費者。
從全球來看,從化石燃料中生產氫的成本仍然要低得多。由于最近天然氣價格下跌、通貨膨脹導致電解槽價格上漲以及技術部署慢于預期,這一差距最近進一步擴大。然而,該報告認為,由于技術成本下降,以及在一些地區,可再生能源的強勁增長和新法規的頒布,到2030年,成本差距將縮小。
近年來,低排放的氫吸收尚未達到行業和政府設定的預期。經濟增長受到高成本、需求和監管不確定性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緩慢的制約。生產項目尤其容易受到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對已宣布項目的新分析發現,到2030年,低排放氫氣產量有可能達到每年3700萬噸。而根據一年前宣布的項目,這一數字在每年4900萬噸左右。
并不是所有宣布的項目最終都能實現;因此,實際產能可能要低得多。即便如此,根據這份新報告,到本十年末,與目前相比,低排放的氫氣生產預計將有相當大的增長。到2030年,正在運營、在建或已達成最終投資決定的項目將比2024年的水平增加五倍以上,達到每年400萬噸以上。如果實施有效的政策以確保需求,到2030年,每年額外的600萬噸也有很大的潛力投入運營。

IEA執行董事Fatih Birol表示:“本世紀初,投資者對氫能的興趣大增,因為它有可能幫助各國實現其能源目標。最新數據表明,由于經濟逆風和政策不確定性,新氫技術的增長面臨壓力,但我們仍然看到強有力的跡象表明,它們的發展正在全球范圍內向前推進。為了幫助經濟繼續增長,政策制定者應維持支持計劃,利用現有工具促進需求,并加快必要基礎設施的建設。”
根據該報告,中國是當今部署電解槽生產低排放氫氣的主要驅動力。該國占全球已安裝或最終投資決定的電解槽產能的65%,占全球電解槽制造產能的近60%。在其他地方,由于成本上升和市場需求低于預期,制造商面臨財務壓力。不過,中國制造商未來也可能面臨挑戰,因為現有的年產能超過200GW,遠遠高于目前的需求水平。
該報告還分析了在中國境外安裝中國電解槽的成本。研究發現,考慮到包括運輸成本和關稅在內的所有因素,安裝成本并不比安裝其他生產商生產的產品低很多。
此外,該報告還詳細審查了航運業更廣泛地采用氫基燃料所需的條件。報告發現,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來部署兼容的技術,并確保港口設備齊全。然而,在許多情況下,用于為船舶提供燃料的現有加油基礎設施接近于低排放的氫氣生產,這揭示了早期的機會。近80個港口在管理化學產品方面擁有成熟的專業知識,表明它們也準備好處理氫基燃料。
今年的《全球氫評論》特別關注東南亞,該地區正在成為一個重要的、不斷增長的氫市場。報告發現,根據已宣布的項目,到2030年,該地區的低排放氫氣產量可能達到每年43萬噸,而目前的年產量僅為3000噸。然而,許多項目仍處于非常早期的發展階段,需要更快地部署可再生能源以降低生產成本,有針對性的政策,以及擴大專業知識建設試點項目,以匹配這一潛力。

該報告還補充了一個更新的氫氣生產和基礎設施項目數據庫,以及一個新的主要在線跟蹤器的推出。該跟蹤器允許用戶探索已宣布的低排放制氫和基礎設施部署項目、按地區和技術劃分的制氫成本,以及自2020年以來全球已宣布或實施的1000多項氫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