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山西首臺自主研發的165kW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在朔州雙碳產業研究院成功下線,標志著氫能產業已經從技術研發邁向產業化應用的新階段。

在雙碳產業研究院年產500臺氫燃料發動機生產車間內,這臺165kW大功率長壽命氫燃料電池系統首臺套剛剛成功下線,它可實現在-30℃的嚴寒中穩定續航400公里以上,將為重卡、礦山等領域提供強勁的綠色動力。

上海交通大學教務處處長、燃料電池研究所所長章俊良介紹,這臺發動機具備多項國際領先技術,是完全自主開發的技術,所用的催化劑、膜電極的技術水平國際領先。

202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學與朔州雙碳產業研究院成立氫能源創新聯合實驗室,僅8個月就實現了氫燃料電池系統首臺套設備成功落地。

朔州文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蔡俊介紹,氫能燃料電池主要有續航里程長,-30℃無里程焦慮,環境適應性好,并且加氫時間短等優勢,在交通領域是非常好的一個動力選擇。

上海交通大學燃料電池研究所黨支部書記沈水云介紹,這種“高校出技術、企業出場景、政府出資源”的模式,離不開平魯區委區政府超前的戰略眼光,將氫能產業定位為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的核心引擎,在政策設計、資源整合、生態構建上打出來一套組合拳,為氫能全產業鏈發展提供了從0到1,從1到N的綠色通道。

在165kW氫燃料電池發動機成功下線之際,平魯區同步啟動加氫站建設,并舉行朔州文景氫燃料發動機整車配套項目集中簽約儀式。此次簽約的6個項目覆蓋公交客運、物流運輸、重型卡車等多元應用場景,將推動氫能從生產端向終端應用延伸。

朔州文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蔡俊介紹,下一步當第一座加氫站建成之后,圍繞這座加氫站會有50輛重卡和10輛氫能公交運行,還將從制氫端入手,利用平魯豐富的風能和光能發的綠電,通過綠電來離網制氫,通過綠氫來滿足交通領域和化工領域的應用,為當地的能源轉型和產業升級貢獻更多的力量。

朔州搶抓氫能產業發展機遇,積極布局“制、加、儲、運、用”五大核心環節的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致力于構建涵蓋制氫、用氫以及氫氣提純、燃料電池應用、電解槽應用的“兩橫三縱”氫能全產業鏈生態體系,實現“新能源+新產業”深度融合,為資源型地區實現能源轉型、產業升級、多元發展提供可借鑒經驗。

平魯區委副書記李斌介紹,平魯區作為能源大區,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推動傳統能源基地向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轉變。氫能重卡、氫能公交以及綠電制綠氫等高端裝備制造業項目的落地,標志著平魯區已率先構建起完整的氫能應用全產業鏈,實現了區位優勢、資源稟賦、應用場景的高度耦合,為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積累了經驗。下一步將持續加強人才和科研的投入,為打造晉北氫能產業示范高地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