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2025年內蒙古自治區科技“突圍”工程“揭榜掛帥”項目——“面向eVTOL的航空氫能源動力系統技術研究與驗證”項目啟動會在鄂爾多斯新能源研究院召開。作為項目牽頭單位,研究院負責組織協調各合作單位與專家團隊,全面推進項目實施,明確研究目標與技術路線,推動國內航空氫能動力系統技術突破。

會議匯聚了自治區、市、旗三級科技管理部門、專家組及項目協同單位的核心力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高新技術產業創新處副處長劉宇明,鄂爾多斯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蕾,伊金霍洛旗發展改革和科技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璽隆等領導出席指導。會議專家組成員涵蓋航空、材料、裝備等多個領域,包括內蒙古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寶音賀西,航空學院副院長畢俊喜,智能裝備研究院副研究員高云峰,內蒙古大學能源材料化學研究院研究員張江威,以及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評審專家、正高級會計師石建超。項目協同單位涵蓋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氫科學中心副教授胡志剛、呼和浩特市現代信息技術學校校長助理夏季風、內蒙古寶升高新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周挺及工程師張正和,他們均深度參與課題攻關與關鍵技術落地環節。研究院方面,董事長兼項目負責人華劍鋒、總經理藺冀川、常務副院長胡文宇、低空經濟中心主任劉慧澤等核心成員全程參會,共同就項目方案與實施路徑展開研討。

劉慧澤介紹項目情況
會議由常務副院長胡文宇主持,研究院低空經濟中心主任劉慧澤圍繞項目情況與實施工作方案作了詳細匯報,內容涵蓋項目目標、技術路線、研究內容、考核指標與交付成果、進度安排與關鍵節點,以及風險分析與防控措施等。
劉慧澤指出,航空節能減碳是實現交通雙碳目標的重要組成,也是支撐“低空經濟”綠色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作為未來城市空中交通的關鍵組成部分,其續航時間短一直是制約應用的瓶頸。氫能燃料電池動力技術具備高能量密度、零排放的優勢,可顯著拓展各類電動飛行器的續航里程。但是,當前國內外航空氫燃料電池研發仍存在功率密度與效率難兼顧、環境適應性不足、儲氫密度低等瓶頸。為解決這些問題,項目將開展航空氫能源動力系統技術研究與驗證,突破高功率密度航空燃料電池系統、強環境適應性氫能動力系統、高能量密度航空儲氫系統以及氫能電動飛行器集成與驗證等十余項關鍵技術,建設國內首個液冷燃料電池+液氫eVTOL動力系統,并打造涵蓋設計分析、研發測試與飛行驗證的全流程平臺。項目依托基礎平臺、核心產品、關鍵部件與材料,產出核心知識產權,兼顧學術與工程成果,同時培養掌握航空氫能動力系統關鍵技術的人才,為內蒙古乃至全國的產業化落地提供支撐。

寶音賀西對項目進行點評
專家組對項目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其在低空經濟和氫能動力系統的前沿攻關與產業布局方面具有前瞻性,研究課題架構科學合理、技術路線清晰可行,并就技術路線優化、指標考核細則及經費管理規范等提出了建設性意見。會上,自治區科技廳委托鄂爾多斯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蕾向責任專家高云峰頒發聘書,進一步強化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技術與管理保障。

王蕾對項目提出管理要求
自治區科技廳與會領導指出,該項目作為自治區科技“突圍”工程的重要實踐,要秉持“起跑即領先”的戰略定位,緊密服務自治區發展大局。她提出,科研成果要高產且與研究內容高度契合,切實解決自治區產業發展的實際問題。同時,要注重人才隊伍建設,為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鄂爾多斯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蕾表示,項目單位應建立健全覆蓋全周期的內控制度體系,涵蓋經費管理、合同管理、采購流程、安全保障、風險防控及科研管理等環節,明確各級責任分工,并常態化開展內部監督檢查,以保障項目執行的規范性與高效性,推動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

此次啟動會標志著鄂爾多斯新能源研究院面向eVTOL的航空氫能源動力系統研發工作正式進入全面推進階段。項目將在內蒙古實現產業化落地,推動氫能航空動力系統在城市通勤、物流運輸、應急救援等低空經濟場景的應用,為我國氫能航空動力技術發展提供示范與支撐,并為未來低空交通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