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質子交換膜(PEM)或固體氧化物(SOEC)等水電解技術相比,堿性水電解(Alkaline Water Electrolysis, AWE)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其材料來源廣泛且成本低廉:
- 氫析出端(陰極)可采用普通鐵或鍍鎳鋼;
- 氧析出端(陽極)則多用鎳或鎳合金。
電極浸沒在濃度接近 6 mol·L?1的氫氧化鉀(KOH)溶液中。一塊多孔固體隔膜夾在陽極與陰極之間,其作用是:
1. 允許 OH?離子在電極間遷移,維持電路導通;
2. 對溶解或氣泡形式的O? 與H?表現(xiàn)出極低滲透率,防止兩種氣體混合,從而兼顧安全與法拉第效率。
實際運行時,單槽電壓通常維持在 1.3–2.0 V。當外加電壓足夠高時,陽極被極化至約 1.8–2.0 V(相對于可逆氫電極,RHE),發(fā)生析氧反應(OER);陰極則在負電位下發(fā)生析氫反應(HER)。
陽極(OER):
4 OH? → O? + 2 H?O + 4 e? E° = 1.23 V vs. RHE
陰極(HER):
4 H?O + 4 e? → 2 H? + 4 OH? E° = 0 V vs. RHE
必須牢記兩點:
1. 反應僅在電極/電解液/電子導體三相界面發(fā)生;
2. 根據(jù)法拉第定律,產(chǎn)氣量與通過電路的總電荷量成正比:每流過 4 個電子,同時生成 1 個 O? 分子和 2 個 H? 分子。
電解槽結構
工業(yè)上有兩種主流構型:
1. 單極(槽式)電解槽
· 由 d’Arsonval 與 Renard 提出;
· 結構簡單、可靠性高;
· 圖 1 所示,每片電極獨立置于一“小室罐”內,通過外部導線并聯(lián)。

圖1:單極堿性電解槽
2. 雙極(壓濾式)電解槽
· 由 Latchinov 與 Schmidt 提出;
· 采用“雙極板-電極-隔膜”層層壓緊的“濾壓”結構,圖2;
· 歐姆損耗更低,能耗下降,裝置更緊湊;
· 缺點:結構復雜,需電解液循環(huán)泵及外部氣-液分離器。

圖2:雙極堿性電解槽
運行限制與安全考量
1. 最低工作電流密度
工業(yè)裝置通常需維持在額定功率的 10–20 % 以上。原因在于隔膜并非絕對氣密:
- 氫、氧在電解液中均有一定溶解度;
- 根據(jù)菲克擴散定律,跨膜物質通量僅與濃度梯度有關,而與產(chǎn)氣量無關;
- 當電流密度過低,產(chǎn)氣量小而擴散量恒定,導致氫中氧、氧中氫濃度升高,純度下降。
氫-氧混合物的可燃范圍極寬:爆炸下限(LEL)3.9 mol %,爆炸上限(UEL)95.8 mol %。因此低負荷運行時,安全尤為關鍵。
2. 動態(tài)響應能力
若電流階躍上升過快,瞬時大量析出氣體,會導致“香檳效應”:電解液被氣體迅速帶出隔室,槽內液位驟降,甚至造成設備損壞。堿性電解槽因此更適用于穩(wěn)定電源,難以完全匹配風光等波動電源。
結語
堿性水電解憑借低成本材料、成熟工藝,仍是當前大規(guī)模制氫的重要路線。然而,隔膜滲透與動態(tài)響應瓶頸限制了其靈活性。未來在隔膜材料、電解槽構型與系統(tǒng)控制層面的持續(xù)改進,將進一步提升其經(jīng)濟性及可再生能源適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