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峽集團首個綠氫“制儲運加”一體化綜合示范項目在內蒙古三峽烏蘭察布源網荷儲技術研發試驗基地順利完成調試。該項目由三峽集團科學研究院(簡稱“科研院”)牽頭研發,聚焦“制氫、儲氫、運輸、加注”四大核心領域技術攻關,完整覆蓋電解水制氫、多元儲運、氫燃料電池發電、氫氣加注等關鍵環節,構建了“綠電制氫—多元儲運—多場景應用”的全流程閉環,打造了一片聚焦技術驗證與模式創新的綠氫“試驗田”,助力我國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氫能作為推動能源綠色轉型的重要路徑,受到眾多國家重視。綠色氫能利用可再生能源電力(如風電、光伏)通過電解水制取,是最清潔的制氫路線。該示范項目所在的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正是我國太陽能、風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項目探索將綠氫“制儲運加”產業鏈和解決新能源消納難題的“源網荷儲”融合發展,致力于打造“氫電耦合”的新模式。
“我們不僅要探索氫的化工價值,還要挖掘其能源價值。”現場科研人員介紹,“全產業鏈平臺中,氫既可以是‘荷’,也可以是‘儲’。通過與儲氫設備、燃料電池深度耦合,能夠實現新能源的大規模、長周期穩定存儲,與電化學儲能形成功能互補、協同增效的格局,完善新能源消納與供給體系。”
為實現“氫電耦合”,項目在多個環節取得了關鍵進展。
在制氫環節,為精準匹配風、光資源波動性,項目采用了質子交換膜(PEM)電解水制氫設備,針對可再生能源消納和園區負荷調控需求的電解水制氫,進行系統設計并開展運行示范。該系統具備秒級響應能力,可有效適應新能源出力的間歇性與波動性。
在儲運環節,氫氣密度低、儲運難、成本高是業界痛點。項目著眼于大規模、長距離的儲運需求,應用了多壓力等級儲氫體系,同步建設可滿足7日儲存需求的低溫液氫罐,探索出高壓氣氫與液氫協同儲運的技術路徑。
在加注與應用環節,項目充分考慮我國北方地區嚴寒環境特點,構建了適應零下30攝氏度低溫工況的加氫測試平臺,驗證了加注系統在極端條件下的運行可靠性。系統實現“啟-運-停”全過程自動化控制,可穩定支持35兆帕與70兆帕兩種主流壓力等級加氫站的試驗需求。此外,項目配套建設的200千瓦/120小時氫燃料電池熱電聯供儲能系統,驗證了綠氫作為零碳能源的應用潛力。
據介紹,依托該基地,科研院已獲批多個國家級示范項目,為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和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