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開羅8月14日電(記者張健)埃及把綠氫產業納入國家經濟發展優先事項,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發展目標。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動下,國際能源企業紛紛參與進來,與埃及簽署諒解備忘錄。但據記者調查發現,受綠氫生產成本高、歐洲市場綠氫需求尚未釋放而缺乏承購合同,預計基礎設施仍待完善等因素制約,這些諒解備忘錄實際轉化成投資協議并最終落地的數量很少。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埃及綠氫項目的機會是切實存在的,中國企業可重點關注其核心優勢與埃及需求相符的領域。
埃及綠氫戰略愿景宏偉但進展緩慢
埃及土地資源充足,擁有優良的太陽能和風能生產條件,蘇伊士運河經濟區連接國際重要海運航線,并且靠近歐洲市場,非常適合綠氫生產和出口。2022年,埃及把綠氫產業納入國家經濟發展優先事項。此后,埃及政府接連出臺多項政策舉措,促進綠氫產業發展。
2023年8月,埃及成立國家綠氫委員會,負責監督該國綠氫戰略的實施情況,審查有關綠氫及其衍生物的所有法律法規,破除投資障礙。
為了加強與國際合作伙伴和金融機構的合作,促進綠氫產業的研究、開發和投資,2024年8月埃及啟動國家低碳氫能戰略。根據該戰略,埃及將擴大綠氫及衍生物生產、增加國內工業和運輸業氫能使用量。埃及石油和礦產資源部長卡里姆·巴達維表示,到2040年,埃及綠氫及其衍生品產能將達到580萬噸,占據全球氫能市場5%至8%的市場份額,為GDP貢獻近180億美元,創造超過10萬個工作崗位。
為了實現戰略目標,埃及政府需要吸引國內外企業參與和國際金融機構融資。為此埃及政府推出一系列激勵措施,不僅對符合一定條件的綠氫項目實施33%至55%不等的稅項減免,還免除項目原材料、機器設備等進口環節的增值稅、印花稅和關稅,對出口的綠氫及其衍生品免征增值稅。
在多重利好政策的推動下,沙特國際電力和水務公司、阿布扎比未來能源公司、斯卡泰克公司等國際能源企業紛紛參與進來。中國能建、中國建筑等中國企業也積極參與埃及氫能項目合作。
然而,據記者了解,目前,埃及與國際公司已經簽署了30余個綠氫項目諒解備忘錄,但這些諒解備忘錄實際轉化成投資協議并最終落地的數量很少。
成本高昂、基礎設施改造工程巨大……多重因素形成制約
盡管埃及采取了積極主動的立場,但實現其綠氫愿景仍面臨重重障礙。其中最直接、最嚴峻的挑戰之一是綠氫高昂的生產成本。目前,利用綠色電力電解水生產的綠氫比傳統的制氫方法成本高得多。受到可再生電力和電解槽價格的影響,初始資本支出仍然相當可觀。
進一步,要實現綠氫具有競爭力的大規模生產需要巨額投資,這就使得融資成為關鍵問題。盡管私人投資者對綠氫持積極態度,但由于缺乏長期、穩定的銷售合同,他們也不愿投入大量資金。
再者,未來綠氫價格存在隨著技術改進而下降的可能,這也使得買家對以當前價格簽署長期協議持謹慎態度,進而又影響到項目開發商的融資。
此外,埃及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構成挑戰。目前埃及超過80%的綠氫項目都選址在蘇伊士運河經濟區。盡管埃及擁有較完善的電網和天然氣管網,但是為了適應大規模發展綠氫產業,還需要對現有管網設施進行大規模升級。 這包括建設專用管道、氫氣儲存設施、增強港口能力,以及進一步擴建電網,以便將大量可再生能源從偏遠的南部地區輸送到沿海生產中心。
除了基礎設施以外,制度環境也構成影響埃及綠氫產業發展的因素之一。明確且穩定的法律和監管框架對于吸引大規模投資至關重要。但目前埃及關于綠氫的法律和監管框架還在不斷發展,投資者需要持續關注和評估投資激勵措施的變化。
另外,由于通過電解生產綠氫需要大量的淡水,水資源短缺是另一個制約因素。雖然海水淡化廠可以提供所需的淡水,但它們會增加能源消耗和項目總成本,因此可持續的水資源管理策略至關重要。
中國企業的機遇有哪些?
面對埃及市場綠氫產業發展的雄心壯志和現實中的種種制約,中國企業的機遇又有哪些?
對于這一問題,埃及中國大學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系主任薩爾瓦特·拉吉卜表示,中國企業在埃及可再生能源和基礎設施項目方面有出色業績,在整個綠氫價值鏈中擁有技術和定價優勢。他建議中國企業重點關注其核心優勢與埃及需求相符的領域。
拉吉卜進一步舉例說,一個領域是大型綠氫和綠氨生產項目的 EPC(工程、采購和施工)和直接投資。另一個領域是在埃及生產相關設備,特別是電解槽、太陽能面板和風力渦輪機等。
拉吉卜還指出,電網基礎設施升級和能源存儲解決方案也蘊藏著一個巨大的機遇。“由于綠氫生產離不開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為此埃及電網和能源存儲系統需要進行大規模升級和擴展。”他說,“中國企業在智能電網、高壓輸電線路和電池儲能系統(BESS)方面表現出色,可關注相關商機。”
此外,拉吉卜還說,由于綠氫生產耗水量大而埃及水資源短缺,海水淡化和管理解決方案領域也存在投資機會。他建議,擁有海水淡化技術專業知識的中國公司可以關注建設和運營專門用于綠氫項目的海水淡化廠的機會。
中國能建國際集團埃及分公司負責人蘇樹鵬也對記者表示,埃及綠氫項目的機會是切實存在的,但當前該產業仍在起步階段,大規模建設的熱潮還未到來,建議中國相關企業持續跟蹤最新動態,與埃及業內人士保持緊密聯系,同時做好自身能力建設,以便未來把握住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