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先鋒 創新高地
探訪全球最大投產單體綠氨裝置
提到氨,大家并不陌生,它廣泛應用于肥料、化工、制藥等多個領域。這種伴有濃烈刺激性氣味的無色氣體,以往主要依靠化石燃料制取,這意味著生產氨的同時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
有沒有一種綠色、可持續的制氨方式?位于吉林省大安市的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電投”)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以下簡稱“大安項目”),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大安項目于2023年5月開工,今年7月26日建成投產。該項目通過800兆瓦風電光伏新能源機組(風電700兆瓦,光伏100兆瓦)發出的綠電,每年可制綠氫3.2萬噸,綠氫制綠氨18萬噸,節約標煤約23萬噸,減少的碳排放量相當于傳統火電模式下50萬戶普通家庭一年生活用電產生的碳排放。
以綠色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制取綠氨,會面臨哪些技術難題?又是如何攻堅克難的?記者日前采訪了大安項目參與者,了解背后的故事。

大安項目的風光發電裝置。受訪單位供圖
實現全產業鏈貫通——
打造“綠電—綠氫—綠氨”的綠色發展模式
在當前全球能源格局深度調整的背景下,中國新能源發展勢頭正猛。
據國網能源院新能源研究所日前發布的《中國新能源發電分析報告2025》,截至2024年底,我國新能源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4.1億千瓦,2024年新能源發電量1.84萬億千瓦時,對發電量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
“要保障新能源大規??沙掷m發展、保持新能源經濟性優勢,促進高效消納是關鍵?!眹译娡洞蟀布娋G氫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安吉電”)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樹林認為,這需要優先解決好一對供需矛盾——新能源發電能力與電網實際消納能力在空間和時間上的不匹配。
宋樹林向記者進一步解釋道,從空間上看,豐富的新能源資源主要集中在我國西部地區,而電力消費主力集中在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從時間上看,新能源發電受風力、光照等自然條件影響,其發電高峰時段,往往存在“發電很多,電網卻‘吃不消’”的情況,導致出現“棄風棄光”現象。
近年來,隨著供給側要素、傳輸與調配要素、消費側要素、市場機制要素等技術和市場手段的不斷拓展,新能源發電消納途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在實際操作中,儲能成本過高和傳輸范圍有限,又對新能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提出了挑戰。
“我們想通過一條全產業鏈把富余的新能源電能轉換成另一種形式‘儲存’起來,讓它能夠像大宗商品一樣跨越時空的限制,更好地服務全球生活生產需要?!睉汛е@一想法,大安吉電從國家電投接下了研發任務,以期為我國新能源富集地區的綠電消納難題提供一套可復制、可借鑒的新方案。
對于能否順利完成這項研發任務,起初研發團隊心里也在打鼓。此前我國在綠電、綠氫、綠氨方面已積累了成熟工藝,但要把各環節有機整合起來,放眼全球也沒有先例可循,注定每一步都要“摸著石頭過河”。

大安項目中的液氨球罐。受訪單位供圖
“我們是行業內第一個吃螃蟹的。創新研發道路上肯定存在困難和問題,但只要一步步穩扎穩打,也沒有想象得那么難?!贝蟀布姼笨偨浝碣Z玉瑩說。
研發期間,研發團隊遇到的首個難題是“電能如何轉換、又該轉換成什么”。經過細致比對、試驗,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氨。在他們看來,氨的制作工藝流程簡單、成本低,只需在直流電的作用下從水中分解氫氣,從空氣中分離氮氣,再按比例混合、壓縮,在高溫、高壓和催化劑作用下合成氨。
有了明確的目標后,研發團隊按照“綠氫消納綠電、綠氨消納綠氫、源網荷儲一體化”的設計思路,逐步實現從電到氫再到氨的全產業鏈貫通:先通過新能源機組將吉林西部的風光資源轉換成綠電,隨后通過電解水制氫裝置制取綠氫,再將其與空氣中的氮氣結合,最終合成綠氨,以廣泛應用于化工、交通及電力等領域。
“通過技術創新,我們打造了‘綠電—綠氫—綠氨’綠色發展模式,不僅實現可再生能源電力就地轉化應用和存儲,還推動新能源與電力系統、能源結構、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彼螛淞纸榻B,風光制綠氫合成氨是第一步,未來企業還要規劃一系列綠色能源產業。
技術創新從無到有——
實現電能跨時空、跨地域“存儲”
創新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大安項目研發期間,研發團隊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也轉變了思維理念。
在占地30萬平方米的廠區內,有一臺五層結構的藍灰裝置——全球最大的已投產綠氫合成氨裝置,每年可生產18萬噸合成氨。
記者了解到,大安項目生產18萬噸合成氨,大概要消耗21億千瓦時新能源電力,這相當于1家千萬噸級煉油廠2至3年的用電需求。若是傳統制作工藝,同樣的產值大約需要11萬噸天然氣或46萬噸原煤。
“傳統制作工藝高能耗、高碳排,我們以綠電取代化石燃料,盡管投入的成本變高了,環境代價卻是最小的。”宋樹林說,這筆生態賬是項目研發的動力源。
氫是合成氨的重要原料。據了解,大安項目采用的是堿液與質子交換膜(Proton Exchange Membrane,簡稱PEM)混合電解水制氫技術。在探索雙技術耦合過程中,研發團隊的思維理念也悄然發生轉變。

大安項目的合成氨裝置。受訪單位供圖
堿液電解水制氫設備多應用于大規模、集中式的制氫場景,操作方便,但響應速度慢。相比之下,PEM制氫設備以貴金屬為催化劑,盡管難度系數高、資金投入大,但快速啟動和停止的優勢能夠更好地適應新能源發電的波動性輸入。
“兩種技術路線各有優勢,我們借助36000標方/小時的堿液制氫與9600標方/小時的PEM制氫設備的雙技術路線耦合,構建組合優勢,在刷新全球混合制氫規模的同時,實現了制氫效率最大化?!狈治鐾懂a期間的數值,賈玉瑩發現,PEM制氫設備的綜合電耗較堿液制氫的要低10%,所節約的電費十分可觀?!耙酝嗫紤]設備的購買成本,有了這次研發經歷,團隊更注重計算項目全生命周期的使用成本,將生產投入、使用壽命等因素考慮在內。”
依托全球最大規?;旌现茪湓O備,大安項目開拓了綠氫資源的生產方式。為了更好利用綠氫,該項目建設了48000標方固態儲氫裝置,在風光發電量較大的時候,可以把氫氣儲存起來,當風光發電量較小的時候,儲氫系統就會對外釋放氫氣,進而提高系統的安全性和經濟性。

工作人員在對合成氨裝置進行系統調試。受訪單位供圖
“該項目固態儲氫裝置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也是首次工業大規模應用的案例,助力破解氫氣儲存難題?!彼螛淞纸榻B,氫氣以氫原子形式進入金屬晶格間隙,與金屬形成氫化物,可實現氫氣的低壓、安全、高密度儲存。該技術不涉及液體介質或腐蝕性物質,具備無腐蝕、無容量衰減等特點,適合長期穩定儲氫。
據了解,該項目還建造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直流微電網制氫系統,攻克直流離網制氫關鍵技術及裝備國產化難題,實現40兆瓦新能源發電直供制氫。
研發柔性控制系統——
智能調度綠氨生產全過程
在大安項目的中央控制室,30余名工作人員正認真地盯著LED大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捌聊簧巷@示的是在柔性控制系統統籌下,項目各環節的實時生產數據?!彼螛淞终f。
為了更安全、高效地生產綠氨,在國家電投的統籌指導下,大安吉電聯合國內多家單位協同攻關,自主研發了這套柔性控制系統。作為統籌“風電/光伏發電—制氫/儲氫—合成氨”全過程的一體化智能調度平臺,該系統集成了先進的數字化、智能化預測控制技術,具備高度的靈活性、智能化、開放性和互聯性,能夠根據不同應用場景進行調節,精準實現全鏈條各環節之間的源荷互動、動態優化與超前預控。
具體來看,它擅長分析研判,既能根據生產預算情況、以實現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將電能分配到制氫、儲氫和合成氨各環節,提升新能源的消納能力和項目整體運行效率;又能結合當前市場環境,為產品的生產、定價、銷售提供必要參考。

大安項目的空分裝置。 受訪單位供圖
它“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能夠根據實時天氣變化,提前預知,自控調節。該系統能夠預測風光資源變化,精準計算風光發電能力,提前智能調整生產線負荷在30%到110%之間靈活變動,從而適配新能源電力變化,保障合成氨的連續高效生產。這一智能系統的研發投運,不僅顯著提升了新能源消納能力和氫基能源的運行效率,更有效解決了可再生能源波動性與工業用能穩定性之間的矛盾。
“如果沒有柔性控制系統,制氫廠房、合成氨裝置等設備的參數就需要人工逐個調整。”宋樹林給記者簡單算了一筆賬,生產線僅電解水制氫裝置就有84臺(套),人工調整費時費力,“以前一個員工一天要走近4萬步,有了這套系統,工作強度大大降低?!?/p>
投產以來,大安項目在柔性控制系統守護下安全、經濟、高效運行,目前已產出綠氨超過1900噸。
“大安項目為解決我國新能源富集地區綠電消納難題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的新方案,為國家能源安全和‘雙碳’目標實現貢獻重要力量?!眹译娡都蛛娏煞萦邢薰军h委書記、董事長楊玉峰表示,接下來,將滾動開發梨樹綠甲醇、綠航油等具有標桿意義的示范項目,推動形成“綠電+綠氫+綠色氫基能源”聯動發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