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許愿 苑青青 孫秦旺
全球能源轉型的大潮中,氫能產業被視為沒有“天花板”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當前,氫能已從技術構想升級為戰略必爭之地。在這場關乎未來產業制高點的競賽中,作為國內重要氫能產業聚集區的江蘇,正以“先行者”和“弄潮兒”的姿態全速駛向綠色能源的新藍海。
從氫氣制備和儲運,到電堆及核心零部件,再到整車制造和加氫站建設運營,江蘇產業鏈相關企業和機構超過300家。2024年,全省氫能產業鏈開票銷售額340億元,穩居全國第二;截至目前,全省氫能產業發明專利申請量達3.38萬件、全國占比13.6%,位居全國第一。
“氫”風勁吹,應用場景“百花齊放”
8月26日一大早,張家港6路氫能公交司機陳師傅駕駛著公交車,熟練地駛入張家港經開區嘉化加氫站內?!?0分鐘左右氫就加滿了,能跑400公里,跑起來噪聲相當小,也沒有油煙味?!彼p觸啟動鍵,這輛藍白相間的公交車無聲地駛出站臺,開啟一天的運營旅程。
在張家港,每天有70多輛公交車到港城加氫站加氫。同時,這里還為張家港和常熟區域內的燃料電池物流車、公交、大巴車等車輛提供商業化加氫服務。
與加氫站一墻之隔的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是加氫站核心裝備的制造商,也是張家港氫能產業鏈的鏈主企業。
走進國富氫能的測試場,長約2米、由300多個“小室”組成的圓柱形電解槽中,水溶液在電流下發生化學反應,分解成氫氣和氧氣。質量較重的氧氣排出后,較輕的氫氣被管道收集起來,經過提純、吸附、干燥等若干工序,得到的就是高純度氫氣。
“這樣一套設備每小時可制氫1000標準立方米?!苯K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朝介紹,制氫只是第一步,公司已經打通從水電解制氫、氫液化、儲運配送到終端利用的氫能全產業鏈,讓氫能實現在交通、工業、建筑和電力等多場景示范應用。
最新數據顯示,張家港累計投運氫能重卡、叉車、物流車等各類車型225輛,全市建有5座加氫站,加氫能力每天達3.2噸。
向北百余公里,常州市武進區氫灣,氫能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寬。
“公司自主開發的海水柔性制氫裝備,可直接采用海水、鹽堿水、工業/生活廢水制氫,并且能更好地適應風光波動性,適應功率波動范圍15%—150%?!睔渲履茉矗ńK)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揚說,公司在電解海水制氫關鍵材料、工藝流程、系統裝備等領域已取得自主核心知識產權,技術成果經專家鑒定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目前公司已和中海油集團、深圳能源集團等能源類央國企在電解海水制氫方面實現深度合作。
不止于此,從街頭巷尾的氫能共享單車到綠色出行的氫能公交車,從港口有序工作的氫燃料牽引車到“氫光互補”智能微電網成為新型“充電寶”……在江蘇,氫能的應用場景正逐漸鋪開。
生態成型,產業鏈條“縱橫貫通”
從“制”到“儲”,從“輸”到“用”,氫能產業鏈中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所有環節互相關聯、相互影響。應用場景多點開花背后,是產業的“全鏈條”提供著“硬支撐”。
走進張家港保稅區現代裝備制造業石化產業基地,中集圣達因、江蘇利柏特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毗鄰而居,一條從原材料供應、核心設備制造到終端應用的完整產業鏈躍入眼前。
去年,張家港市入選氫能領域江蘇未來產業先行集聚發展試點,目前該地共有涉氫企業近50家。其中,供氫環節,華昌化工、東華能源等5家企業的最大外供氫氣量可達20萬噸/年;氫氣儲運環節,國富氫能、中集圣達因等龍頭企業綜合實力卓越,擁有LNG儲罐、罐車、閥門等關鍵部件的制造經驗;氫燃料電池環節,華昌能源、江蘇清能、江蘇驥翀等眾多創新型企業各具特色。
另一試點區——常州市武進區,同樣以“鏈式”布局激活產業“聚變”。
“當下,武進區氫能產業已從‘蓄勢待發’進入‘全速進發’階段?!背V菸魈萍籍a業園管委會副主任沈立人告訴記者,兼顧產業的“未來”和“既有”,武進在2022年便以西太湖科技產業園為主陣地、以常州氫灣為主載體,積極布局氫能“制—儲—運—用”產業鏈。“比如,長三角(常州)氫能創新中心依托歐陽明高院士團隊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國家氫能裝備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填補國內檢測能力空白;由國家電網牽頭的國內首個面向工業場景的兆瓦級‘電氫熱’綜合能源系統在常州氫灣啟動,實現氫能多場景高效利用。”
截至目前,武進區集聚氫能產業鏈企業超50家,覆蓋制氫、儲運、電堆及零部件、檢驗檢測裝備與服務、創新平臺等全鏈條環節。
一域窺全局。翻開江蘇氫能產業版圖,可以看到,張家港、常州武進區“鏈”上成景之時,其他區域也圍繞全產業鏈“落子”成勢,江蘇已成為國內重要的氫能產業聚集區。
南京已覆蓋制氫裝備、關鍵材料、氫儲運、加氫站、氫燃料電池車等氫能產業鏈各環節;無錫集聚30余家氫能創新型企業及科研機構,形成了覆蓋制氫加氫、燃料電池、氫能汽車等多領域的全鏈條發展格局;南通創建全國首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授予的“氫經濟示范城市”,氫能產業園吸引24家企業落戶。
產業鏈日臻完善之時,創新資源也在不斷集聚。據統計,全省現有國家氫能源汽車研究檢測公共服務平臺、國家氫能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等國家級平臺4個,江蘇省氫能產業院士協同創新中心、江蘇省氫能技術創新中心、江蘇省綠色氫基能源技術創新中心等省級平臺6個,初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以高校、科研院所為技術依托的創新體系。
破局前行,綠能未來“乘風而起”
今年1月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明確,積極有序推進氫能開發利用,促進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氫能產業迎來政策“東風”,江蘇如何進一步搶占氫能發展的“綠色高地”?
業內人士表示,盡管前景廣闊,氫能產業仍面臨多重挑戰。儲運環節中,低溫液態儲氫能耗高,管道輸氫網絡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終端應用方面,乘用車市場推廣遇冷,燃料電池成本仍需下降40%左右才能與傳統燃油車競爭。
時間,成為產業崛起必須支付的“成本”。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理事長歐陽明高指出,氫能技術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往往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他建議,應以10年為周期,在技術研發、產業鏈協同、商業模式創新上持續投入,同時踐行綠氫價值鏈、技術鏈、產業鏈三位一體的發展策略,“比如在上游,以可再生能源制氫為源頭,通過‘風光氫儲一體化’項目把綠氫成本降低至18元/公斤以下;在下游,以燃料電池重卡為突破口,通過‘換氫瓶’模式實現儲氫設備循環利用,可降低車載儲氫成本30%以上。”
張揚認為,可以通過進一步降低綠氫成本拓展氫能下游應用場景,促進氫氣消納,“江蘇有豐富的海上風電資源和下游化工資源,可以推動發展海上風電耦合海水直接制氫、氫氨醇一體化等項目試點,促進制氫行業的高質量發展?!?/p>
當前,全省各地鼓勵政策不斷加碼。“我們每年圍繞全市氫能產業發展障礙、重點工作,制定發布《張家港氫能產業發展事項清單》,滾動實施,不斷探索破除發展制約。”張家港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梅思楠介紹,張家港還單列加氫站建設、氫能車船購置專項補貼,做到全周期扶持。
在武進區,政府部門的激勵賦予氫能企業更多發展信心?!拔覀兂雠_一系列文件,在設備投資、創新平臺建設、技術攻關等方面給予企業和機構鼓勵與支持?!背V菸魈萍籍a業園管委會招商局副局長陳丹蕾說,武進區聯合賽科基金、麟閣創投等機構設立超20億元氫能專項產業基金,為新材料、核心裝備等優質項目的產業化落地提供真金白銀的支持。
頂層設計也在不斷清晰。去年5月,省發展改革委印發《江蘇省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4—2035年)》的通知;今年2月,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廳出臺《江蘇省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5—2030年)》?!跋乱徊?,江蘇將圍繞‘技術自主、設施先行、場景牽引、制度創新’ 四大任務,貫通制儲運加用全鏈,打造低成本綠氫供應體系與多元示范應用高地?!笔“l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到2027年全省氫能產業規模將突破1000億元,到2030年全省將建成100座以上加氫站并推廣燃料電池汽車超萬輛。
當創新要素在長江經濟帶奔騰激蕩,當綠色能源在產業鏈條貫通循環,江蘇正以氫能為支點,撬動零碳未來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