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4月交通運輸部與國家發改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了交能融合指導意見之后,交通運輸部再次攜手此前十部門中的三部委,出臺與交能融合相關細分領域的規劃建設文件。
7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交通運輸部辦公廳聯合編制的《關于促進大功率充電設施科學規劃建設的通知(發改辦能源〔2025〕632號)》掛網。
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正是支撐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促進交通能源領域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基礎設施。政策的接續落地,意味著交通與能源兩大國民經濟命脈的深度融合已從頂層設計藍圖加速轉向具體施工圖。
在這幅宏大圖景中,以中國能建、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投為代表的電力央企軍團,憑借前瞻布局與全產業鏈優勢,正強勢切入萬億級交能融合新賽道。
政策破冰:交能融合開啟綠色交通新時代
今年4月,我國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和新型能源體系,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能源網融合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交通運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目標。
該《指導意見》是國家層面首次系統性部署交通與能源深度融合的綱領性文件和頂層規劃,其核心在于通過跨領域協同創新,構建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是交通與能源融合發展的新指南,對開啟綠色交通新時代具有重要意義。
《指導意見》要求到2027年,基本形成多部門協同的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機制,政策法規、標準規范、技術裝備體系逐步健全。交通運輸行業電能占行業終端用能的比例達到10%。交通基礎設施沿線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不低于500萬千瓦,就近就地消納比例穩步增加。新增汽車中新能源汽車占比逐年提升,交通運輸綠色燃料生產能力顯著提升。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劉世宇在《指導意見》發布后撰文指出:“未來的交通運輸行業將不僅僅是單純的能源消費者,更是深度參與新型電力系統‘源—網—荷—儲’全環節的重要實踐者。”
試點領跑:電力巨頭搶占融合新賽道
01 中國能建——全場景布局,打造融合樣板
被譽為交能融合新指南的《指導意見》,中國能建全程參與了起草、討論和修改。電力巨頭為何能夠參與到交能融合的頂層設計當中,還要從它三年前的前瞻布局說起。
2022年,中國能建在世界交通運輸大會上牽頭舉辦“交通與能源融合發展論壇”,圍繞交通運輸、能源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關鍵議題建言獻策;2023年,中國能建發布《交能融合一體化解決方案》,結合技術研究與工程實踐,提出了“五位一體”的交能融合一體化解決方案;2024年,中國能建在“2024年全球持續交通高峰論壇暨國際交通裝備展”上,一次性“打捆”發布電化運河、電動化公路、綠色機場、生物質可持續燃料、電制可持續燃料等5個細分領域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也是在2024年,中國能建獲批成為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單位。根據試點任務安排,中國能建將圍繞交通能源深度融合技術研究、交通能源融合關鍵裝備研發、多場景交通能源深度融合工程創建等方面,開展一系列交通強國試點建設工作,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力爭形成一批具有中國能建特色的交能融合新技術、新產品、新方案、新工程,以及一批產品專利、解決方案、智慧平臺等先進經驗和典型成果,為交通強國建設提供借鑒。
因此,中國能建進行了諸多交能融合的探索實踐,成功打造了一批戰略性、引領性、示范性項目,包含:
在公路貨運領域,
投建全國首個全路域交能融合示范項目——山東棗菏高速交能融合示范項目在高速公路邊坡、匝道圈等閑置土地建設分布式光伏系統,為沿線基礎設施和運輸車輛提供綠色電能;

廣西賀州鈣鈦礦新能源重卡換電站示范項目規劃建設4座觀點站,服務200輛換電重卡;
遼寧全省域公路貨運電動化項目規劃建設67座換電站,配套建設分布式光伏180MW、分散式風電240MW,輻射沈大、沈四、沈山、環城、環線、鐵朝等6條高速;

疆煤外運重卡超充綠色通道項目規劃建設超充站22座,服務重卡約1.2萬輛。
在內河航運領域,
創造性提出“電化運河”系統解決方案,依據內河水運特性,布局內河充換電補能網絡,打造綠色經濟水運廊道;

其中,水上過駁場景-湖南岳陽電化洞庭湖示范項目擬投運4艘4000載重噸電推散貨船,配套建設兩座快速充電設施,設計年運量130萬噸。
在遠洋航運領域,
協同上下游企業構建創新共同體,貫通綠色船燃“制-儲-輸-加-用”全產業鏈,打造綠色燃料航運走廊;

其中,遼寧沈陽市綠色甲醇示范項目采用“風光制綠氫耦合生物質氣化制綠色甲醇”技術,一期規劃綠色甲醇產能10萬噸/年,新能源規模160MW;
吉林松原綠色氫氨醇一體化示范項目,規劃建設20萬噸級柔性合成氨裝置和2萬噸綠色甲醇裝置,打造全球最大體量綠氨基地,推動可再生能源制氫與綠色氫基化工規模化發展,為萬噸巨輪裝上清潔動能。
在航空領域,

投建全球首個十萬噸級生物質耦合綠氫制綠色航油示范項目——黑龍江雙鴨山綠色航油示范項目,自主研發“電-氫-碳高效耦合成套工業技術”,打造全球領先方案,填補國內技術空白,提出綠色航油制備的中國方案。
目前,中國能建通過系統總結風光氫耦合綠色碳源制備可持續交通燃料全產業鏈實踐經驗,結合多方向關鍵技術研究,已形成綠色交通可持續燃料解決方案,以推動“新型交通能源體系”建設,推動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與新型能源體系雙向奔赴、雙向賦能。
據北極星電力網了解,在7月3日才結束的第十七屆國際交通技術與設備展覽會上,中國能建還發布了交能融合宣傳片。
02 國家能源集團——重載運輸的綠色智能革命
由原神華集團和國電集團重組而來的國家能源集團,擁有著電力行業其他巨頭無可比擬的“煤電運化”一體化全產業鏈優勢。國家能源集團也正是憑借著自身運輸產業的深厚積累切入了交能融合賽道。
運輸產業作為國家能源集團主營業務之一,包括鐵路、港口、航運三大板塊。截至2023年底,國家能源集團鐵路營業里程2708千米,橫穿蒙、陜、晉、冀、魯、津6個省市區,覆蓋17個地級市、53個縣,是我國西煤東運的重要通道;擁有3個專業化港口,吞吐能力2.9億噸,其中黃驊港、天津港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煤炭下水港,珠海港是北煤南運、外煤進口的物流樞紐;擁有自有船舶58艘,載重規模323萬噸,為沿海、沿江電力企業和儲煤基地提供煤炭運輸服務,沿海散貨運輸量多年來位居全國第一。
國家能源集團自申報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單位以來,在鐵路運行關鍵技術與裝備升級、綠色港口發展、雙向重載運輸、煤炭碼頭集控技術等領域開展試點工作,著力建設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的能源運輸大通道。
譬如,在鐵路運行關鍵技術與裝備升級試點方面,國家能源集團順利開行3萬噸級重載列車并大力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重載運輸深度融合——國內首條采用移動閉塞系統的重載鐵路在朔黃鐵路開通;首創鐵路貨車“狀態修”成套技術,研發鐵路貨車自供電北斗定位終端,實現了鐵路貨車無電源情況下的北斗實時定位及貨車5G數據傳輸;研發及推廣應用交通裝備智能檢測監測和運維技術,主力車型已全部實施“狀態修”;研發貫通式同相供電工程技術,研制同相供電裝置,建設世界首條128公里電氣化鐵路全線貫通式同相供電工程。
在綠色港口發展試點方面,國家能源集團在全國率先實現自有船舶和碼頭岸電設施覆蓋率100%,船舶靠港岸電使用率100%,船舶岸電使用量穩居全國第一,遙遙領先同行企業;創新研發全流程粉塵治理技術,建立生態環境管控平臺,實現煤港粉塵近零排放,破解煤港大氣污染“瓶頸”,獲得首個干散貨港口“五星級中國綠色港口”榮譽,引領全國煤港綠色低碳發展,產生巨大社會與經濟效益。
03 國家電投——鎖定“綠電交通+氫能交通”
2022年下半年,國家電投戰略基于自身的項目基礎和技術儲備,會同山東院牽頭開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申報。根據他們所編制的國家電投試點實施方案,國家電投將開展重卡換電站建設組網與運營示范、氫燃料電池研發與氫能交通運營平臺應用、城市級綠能交通體系建設與應用等三項試點任務。
2024年,交通運輸部下發《關于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開展重卡換電站建設組網與運營示范等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的批復文件,國家電投正式成為交通強國試點單位。國家電投也因此精準鎖定了"綠電交通+氫能交通"戰略方向。
如今,國家電投在換電重卡、氫能開發等新興領域已形成顯著先發優勢,其戰略核心在于貫通"新能源發電-綠色能源供應-清潔交通裝備"全產業鏈條,通過技術整合與商業模式創新,為交通領域清潔低碳轉型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老牌勢力:中交集團,堅持“交通為體、能源為用”
在交能融合大潮下,傳統交建巨頭“中交集團”自然不容忽視。而中交集團新任“一把手”,正是在交通系統內深耕了30余年后,轉任中國能建“一把手”5年,現又回歸中交集團的宋海良。
中交集團從事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運營、裝備制造、城市綜合開發等相關業務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建設了一大批代表世界、代表時代最高水平的交通基礎設施。如今的中交集團,擁有著多個“世界最大”的頭銜,亦是中國最大的高速公路投資商。
而就交能融合來說,中交集團黨委在今年5月發表了署名文章,明確表示要堅持當好交通運輸綠色轉型發展的先行者,前瞻謀劃、科學布局交能融合發展,以實際行動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注入強勁綠色動能,彰顯央企使命擔當。
在交能融合賽道,中交集團堅持“交通為體、能源為用”的理念,已從四個層面謀篇布局。
一是頂層設計層面,中交集團強化戰略引領,將清潔能源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板塊,成立綠色低碳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系統開展低碳技術儲備與產業化布局;統籌整合內部高速公路、港口碼頭等資源,制定行業首個企業級交通基礎設施清潔能源開發指導意見,預計全部開發后可實現新能源裝機超100萬千瓦、年減碳100萬噸;打造標準化實施范式,推動承平高速霧靈山服務區、榆佳高速微電網項目入選國家級示范案例。
二是科技創新層面,中交集團攻克高速公路整線光伏開發、公路能源自洽、高速公路微電網等技術瓶頸,奠定了交能融合規模化應用的堅實基礎;構建綠色低碳標準體系,主導制定75項國標、90項行標等,填補行業空白;發布《高速公路零碳服務區建設技術指南》等國內首批交能融合標準;研發智慧運維平臺,融合物聯網與大數據技術,實現能源生產傳輸與交通運行的實時監測及智能調控。
三是產業生態層面,中交集團聯合41家單位組建全國交能融合產學研聯盟,搭建協同平臺并主辦行業大會;創新能源托管、合同能源管理等合作模式,建立效益分享機制;耦合綠色金融工具提供資金支持;成立中交光伏科技公司,開放股權引入能源領域戰略投資人,協同產業鏈破解技術裝備難題,推動形成“以交帶能、以能促交”的生態賦能效應。
四是市場擴張層面,中交集團布局全領域融合場景:公路領域開發廣連高速全線光伏;水運領域研究清潔能源船舶應用;機場領域探索天河機場分布式供能;軌道交通領域試點天津地鐵清潔能源電氣化;城市交通領域建設充換電網絡;封閉場景推動砂石礦山“多能互補+重卡充換電”。實施全周期“三同步”機制(設計、建設、運營),推動交通設施從能源消耗端轉向創造端。依托“一帶一路”輸出中國標準與技術方案。
交能融合的本質是通過交通與能源系統的化學反應培育交通運輸新質生產力。隨著政策體系持續完善、央企實踐縱深推進、產業鏈協同加速,交能融合催生的萬億級市場正全面開啟。電力央企也將在這一賽道上與老牌巨頭同臺競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