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商用車被視為實現零碳排放的重要路徑,一度受到全球各國的高度重視,并成為國內外眾多整零企業戰略布局的重中之重。然而,近期一系列行業動態顯示,氫能商用車發展已明顯失速。
日前,Stellantis集團宣布終止氫燃料動力商用車項目。無獨有偶,戴姆勒卡車、沃爾沃集團等商用車企業也相繼放緩氫能業務推進節奏,轉而將資源投向純電和可再生燃料等解決方案。這些行業巨頭的集體戰略收縮,折射出氫能商用車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
在商用車綠色低碳轉型的技術競賽中,氫能商用車憑借無污染、零排放、場景適應性強及補能效率高等優勢,曾在全球市場掀起發展熱潮。
在頂層設計層面,全球多個主要經濟體密集出臺專項規劃為其鋪路。例如,歐盟在AFIR法案中提出,要大力推進包括加氫站在內的多類型替代燃料加注基礎設施建設;韓國在氫能領域一直處于領先地位,且持續向氫能商用車領域傾斜資源;日本政府則將氫能商用車納入“氫能社會”建設核心板塊,強調通過示范項目推動燃料電池卡車商業化進程;美國在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協同推動下,借助一系列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加速氫能商用車研發與推廣進程。在我國,氫能產業發展已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十四五”氫能產業發展規劃》明確將氫能商用車列為示范應用重點車型。
在政策紅利持續催化下,氫能產業鏈布局熱度不斷升溫。全球商用車及零部件企業圍繞氫燃料電池與氫內燃機,展開整車、核心部件及基礎設施的探索與布局,不僅在燃料電池、高壓儲氫等關鍵技術攻關上取得顯著成效,還積極推動車輛跨區域、多場景示范運營,促進上下游全產業鏈各環節的融合貫通。
而今,全球氫能商用車發展正經歷“退潮”,押注該領域的多家主流商用車企紛紛放緩步伐。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場集體性的戰略調整并非偶然,而是技術成熟度不足、基礎設施滯后及商業模式梗阻等多重現實困境交織的必然結果。
戴姆勒卡車方面強調,擁有完備的加氫基礎設施和媲美燃油卡車的經濟性表現,及具備競爭力的全生命周期運營成本,對氫能商用車廣泛應用至關重要。對于此次推遲GenH2液氫卡車量產計劃,主要是受能源價格波動、補貼政策不明朗、全球脫碳進度差異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而氫能基礎設施擴張乏力被明確列為核心誘因。
Stellantis集團歐洲區首席運營官Jean-Philippe Imparato直言:“氫能市場仍是小眾市場,中期來看不具備經濟可持續性。為保持競爭力,我們必須做出明確且負責任的決定,通過電動和混動乘用車及輕型商用車滿足消費者需求。”該集團預計,由于氫燃料加注基礎設施短缺、資本投入高及消費者購買激勵措施不足,氫燃料動力輕型商用車在2030年之前難以被市場廣泛接受。

當氫能商用車的技術突破與市場需求出現錯配,基建布局滯后于商業化落地需求,盈利能力又難以覆蓋持續的技術投入與成本壓力,曾經激進的擴張計劃便淪為泡影,車企的戰略轉向也隨之成為應對困局的理性選擇。這種局面自然引發各界對氫燃料商用車發展前景的深度審視。
那么,行業究竟是陷入停滯,還是在理性調整中積蓄力量?
答案或許能從企業的戰略選擇中覓得端倪。盡管戴姆勒卡車將液氫重卡量產計劃推遲,但并未放棄氫能路線,而是堅持電動化與氫能驅動的“雙軌戰略”;沃爾沃集團雖縮減氫能研發整體投入,卻加大對氫內燃機與生物柴油混合燃燒技術的資源傾斜。正如國際能源署(IEA)在《2025年氫能市場報告》中提及,氫能交通商業化進程雖比預期遲緩,但并未偏離長期軌道。這種調整并非對氫能技術的否定和放棄,而是基于市場現實的策略優化,以平衡轉型期的業務穩定性,以退為進積蓄突破勢能。
若將目光投向日韓市場,盡管突圍之路步履維艱,但兩國發展氫能商用車的決心似乎并未動搖,始終在技術攻堅與市場拓展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同樣,中國對氫能商用車的探索也未止步,正轉向更務實的場景化突破。在政策利好與產業鏈協同發力下,國內氫能商用車已打破初期局限,從輕卡、客車等車型,到港口、礦區等封閉領域,逐步向重型物流、冷鏈運輸等高載荷、長續駛場景滲透,目前已初步構建起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和局部閉環應用生態。
對此,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孔震分析認為,氫能商用車的發展減速,并非行業衰退的信號,而是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過程中必經的陣痛。從產業發展的底層邏輯看,政策引導的初期培育、產能釋放形成的規模效應、全產業鏈技術的持續迭代升級,是推動氫能商用車走向成熟的三大核心動力,也決定著產業從示范應用到規?;涞氐墓澴?。當技術成熟度、基礎設施與成本曲線形成共振,氫能商用車便能在長途貨運、重型工程等場景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市場坐標,完成從“政策依賴”到“市場自主”的質變。

盡管氫能商用車發展之路挑戰重重,但其零排放、長續駛等優勢,依然賦予它巨大的發展潛力。當前,我國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在商用車領域正逐步邁入深水區,這既是對企業生存能力的真正試煉,亦是實現產業跨越式發展的歷史契機。
面對困局,商用車企業正通過多種舉措積極尋求破解之道。一方面,持續拓展港口、礦區、冷鏈物流等應用場景,以場景綁定破解基礎設施不足的難題;另一方面,加速產業鏈整合,推動燃料電池核心部件本土化與規?;a;同時,加大技術投入,在燃料電池壽命提升、氫電混動系統研發等領域攻堅,力爭突破成本與可靠性瓶頸。
政策驅動在當前產業發展的關鍵階段,依然是至關重要的變量。例如,2025年即將收官的城市群示范計劃,正成為下一階段產業政策的重要分水嶺。若補貼退出時市場體系尚未成熟,當前政策主導下形成的“示范泡沫”,極有可能引發產業短期收縮。另外,氫燃料電池汽車高速通行費等配套政策在全國范圍內尚未實現統一,政策連續性不足已成為商業化推進過程中的一大隱憂。因此,行業迫切期望在氫能商用車邁向市場化的關鍵時期,能獲得連續性的產業支持,讓政策供給“扶上馬再送一程”,為產業轉型預留足夠的緩沖空間。
有氫能產業研究員指出,過去依托政策補貼杠桿,氫能商用車已初步搭建起產業基礎,但距離“自我造血”仍有一定距離。下一階段,產業核心課題將聚焦降本提質、場景聚焦與穩定運營。這既需要政策層面重構激勵機制,從“輸血式補貼”轉向“造血式賦能”,通過標準制定、基礎設施配套等長效措施培育市場,更需企業與產業鏈協同發力,推動系統性降本、創新應用場景,構建可持續商業模式,以市場競爭力的提升替代政策依賴。
氫能商用車發展絕非單一環節的突破,而是全產業、全生態協同攻堅的系統工程。未來,只有實現政策連續性供給,打通關鍵核心技術、加氫站建設、整車及用氫成本控制等全鏈條堵點,同時構建起可持續商業模式,讓氫能商用車真正具備市場化競爭力,才能迎來規?;?、商業化運營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