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6o02s"><menu id="6o02s"></menu></fieldset>
  • <tfoot id="6o02s"></tfoot>
  • <ul id="6o02s"></ul>
    <fieldset id="6o02s"><input id="6o02s"></input></fieldset>
  • <strike id="6o02s"></strike>
  • <strike id="6o02s"></strike>
    <strike id="6o02s"></strike>
  • 歡迎您訪問中國氫能與燃料電池網
    行業分析   |  專家觀點   |  海外市場   |  其他分析
    當前位置: 中國氫能與燃料電池網>市場分析 >行業分析 > 深度解讀氫能產業鏈的關鍵技術與發展趨勢

    深度解讀氫能產業鏈的關鍵技術與發展趨勢

    2025-08-09 來源:前沿與綜述 瀏覽數:45

    摘要在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快綠色低碳發展的大背景下,氫能作為能源載體和潛在燃料而備受關注,其與化石燃料不同,可以真正




     摘要


    在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快綠色低碳發展的大背景下,氫能作為能源載體和潛在燃料而備受關注,其與化石燃料不同,可以真正實現碳中和。圍繞氫能輸送與應用,分析氫能全產業鏈:制備、儲存、輸送、加注以及終端應用一系列工藝的研究現狀,梳理氫能輸送及應用涉及的關鍵技術問題,明確未來發展趨勢并提出建議。分析表明:國內外針對氫能應用相關技術的研究已取得一定進展,但受限于技術成本及安全性等瓶頸因素,氫能暫未得到大規模應用。未來,應針對氫能產業鏈關鍵環節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加速氫能產業發展,實現經濟、安全、高效的氫能供給。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迫切需求推動能源供應與消費體系從以化石燃料為主向高效、可再生的低碳能源轉型。氫能具有靈活高效、清潔低碳、應用廣泛的突出優勢,可以一定程度緩解油氣資源漸趨枯竭而導致的能源緊張問題,是未來最具發展潛力的二次能源。低碳發展需求是推動氫能產業發展的重要外部驅動力。與此同時,隨著世界范圍內對風能、太陽能等新能 源發電的投資規模持續增大,致力于將“垃圾電”轉化為氫能以保障能源供應則成為推動氫能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據世界氫能委員會預測,到2050年,氫能供應將占全球總能源需求的18%。自2017年日本率先公布氫能戰略開始,韓國(2019年)、新西蘭(2019年)、澳大利亞(2019年)、荷蘭(2020年)、挪威(2020年)、 葡萄牙(2020年)、德國(2020年)以及其他歐盟國家都公布了國家氫能戰略,歐盟委員會(EC)于2020年7月8日提交了歐盟氫能戰略。

    當前,氫能技術正逐步趨于成熟。在制氫環節上,以焦爐煤氣、氯堿尾氣為代表的“灰氫”應用,是氫能產業的起步階段;使用煤或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生產“藍 氫”并結合CCUS技術實現碳中和,是氫能產業的過渡階段;使用可再生能源或核能生產“綠氫”,是氫能產業的終極階段。在儲運環節上,高壓儲氫當前使用較普遍、技術較成熟,但經濟性不佳制約了其大規模發展。在用氫環節上,雖然氫氣作為成熟的化工產品已被廣泛用于發電、煉油、化工、冶金等行業,但主要應用對象還是以加氫站為樞紐的交通運輸體系及關系民生 的燃氣行業。

    在中國,國務院、發改委等印發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等氫能源發展政策,將氫能產業作為加速發展的未來產業方向之一,各大中小城市依此 積極制定氫能發展規劃,未來氫能產業發展規模將超過萬億元。中國氫氣資源豐富,且用氫市場廣闊,氫能產業具有巨大潛力。


    氫能產業鏈關鍵環節


    1.1  氫氣性質

    氫作為相對原子質量最小的元素,化學性質非常活潑。氫氣在制備、儲存、加注、運輸及使用過程中,均存在性質不穩定導致泄漏爆炸的風險,為實現氫能持續穩定、安全高效應用及商業化推廣,研究不同條件下氫氣爆炸范圍、點火能量、擴散系數及對材料性能的影響等具有重要意義。國際社會許多國家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開展氫安全研究,并成立國際氫安全協會推動氫安全的發展。在此,對甲烷、丙烷、汽油氫等燃料的安全性質參數進行總結(表1,其中cp為定壓比熱容;cV為定容比熱容)。

    1.2  制氫環節

    氫能是一種二次能源,是通過一定方法利用其他能源制取的。目前常用制氫方法有工業副產制氫、化石能源制氫、水電解制氫等。熱化學制氫、生物質制氫、光解水制氫等新型制氫技術尚處于實驗開發階段,不具備規模制氫技術能力。

    1.2.1 工業副產制氫

    (1)焦爐煤氣制氫(圖1)。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焦炭生產國。焦爐煤氣是煉焦過程的副產物,除含有大量氫氣(體積分數55%以上)、甲烷(體積分數20%~30%)之外,還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成分,隨原料煤的不同而有明顯差別。氫氣提純多數采用PSA裝置,提純后氫純度可達99%~99.999%。

    (2)氯堿工業副產氣制氫。氯堿廠通常采用石棉 隔膜電解槽電解飽和食鹽水得到燒堿、氯氣及氫氣。

    (3)輕烴裂解制氫。其主要有兩種方法:丙烷脫氫和乙烷裂解。該方法得到的氫氣純度較高,雜質含量較低,提純難度較小,但受制于原材料,成本較高。

    1.2.2 化石能源制氫

    (1)天然氣制氫。其是氫氣的主要來源,主要有兩種方法:蒸汽重整和部分氧化。其中蒸汽重整技術(圖2)是目前工業應用最廣泛、最成熟的天然氣制氫工藝。

    蒸汽重整屬吸熱反應,需要在高溫下進行,催化劑需要具有高甲烷轉化活性、長壽命、高氫氣選擇性、高機械強度,并應在700~850℃時表現出高穩定性和良好的傳熱性,通常使用Ni作為催化劑。

    (2)煤氣化制氫(圖3)。

    它是使煤與氣化劑在一定溫度、壓力等條件下發生化學反應,得到以H2和CO為主要成分的氣態產品,然后經CO變換及分離、提純等處理而獲得具有一定純度的氫的技術。煤氣化制氫成本低,原料來源廣泛,適合大規模制取,在中國具有良好的應用基礎。

    (3)甲醇制氫。現階段,利用甲醇制氫主要有3種方法:甲醇裂解制氫、甲醇部分氧化重整制氫、甲醇水蒸氣重整制氫。根據以往實驗研究成果,甲醇裂解及甲醇部分氧化重整得到的產物中,CO含量通常高于10%,而氫氣含量較低,制氫效率低。相比之下,甲醇水蒸氣重整制氫方法得到的產物中氫氣占比高,因而應用較廣泛。其制備過程是將甲醇與水置于反應器中,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經催化劑催化重整產生氫氣 及其他附加產物。

    1.2.3 水電解制氫

    電解水制氫是在直流電作用下,通過電化學過程將水分子解離為氫氣與氧氣,并使之分別在陰、陽兩極析出。電解液體系包括堿性水電解、質子交換膜、堿性陰離子交換膜、固體氧化物水電解等,其使用的材料和工作條件不同,但工作原理是相同的。根據工作溫度,分為低溫電解和高溫電解。

    除電解外,還可通過其他方法實現水的解離。Funk 和 Reinstrom提出一種利用熱化學過程分解水的制氫方式,其利用循環材料經過兩步或兩步以上反應在一定溫度下實現分解水制氫;光解水制氫是一種前景廣闊的能源轉化方式,分5步完成:反應物在光催化劑表面吸附;光催化劑吸收光產生電子-空穴對;電子和空穴從本體到表面分離與遷移;水還原與氧化的表面反應;從催化劑表面解吸產物。

    生物質制氫也是可再生能源的良好選擇之一。生物質通過氣化和微生物催化方法制氫:氣化制氫是指在空氣、水蒸氣等氣化劑中,將碳氫化合物轉化為含氫可燃氣體,期間需借助催化劑加速中、低溫反應;微生物制氫是利用微生物代謝制取氫氣。生物質來源包括能源作物、農業廢棄物、林業廢物、商業和社區廢物。近年來,藻類因其較高的發育速率及碳水化合物性質成為一種極具潛力的第三階段原料。

    在此,對各種制氫方法的優缺點進行總結 (表2)。


    1.3  儲氫環節

    儲氫方法主要分為氣態儲氫、液態儲氫、固體儲氫3種。高壓氣態儲氫是現階段主要儲氫方式。

    1.3.1 高壓氣態儲氫

    高壓氣態儲氫是將壓縮氫氣以高密度氣態形式在高壓下儲存,是發展最成熟、最常用的儲氫技術。該技術的儲氫密度受壓力影響較大,而壓力受儲罐材質限制。氫氣質量密度隨壓力提高而增大,在30~40MPa區間增大較快,在壓力大于70MPa后變化很小。因此,儲罐工作壓力應在35~70MPa之間。高壓氣態儲氫容器主要有高壓儲氫氣瓶、高壓復合儲氫罐、玻璃儲氫容器。

    1.3.2 液態儲氫

    液態儲氫技術主要包括低溫液態儲氫和有機液態儲氫兩種。

    低溫液態儲氫是將氫氣在一定條件下壓縮冷卻至液化后再置于絕熱真空容器中的一種儲氫方式。與氣-態氫相比,液態氫密度更高,是氣態氫的845倍。這種儲氫方式輕巧緊湊,特別適于儲存空間有限的場合,如航天用火箭發動機。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低溫液化儲氫罐位于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容積達112×10^4L。

    液態有機儲氫系統主要由少氫有機化合物和多氫有機化合物組成,通過催化加氫反應將少氫有機化合物轉化成多氫有機化合物實現氫氣儲存,通過其逆過程便可實現氫氣的釋放。常用不飽和液體有機物包括環己烷、甲基環己烷、咔唑、乙基咔唑、反式-十氫化萘等,其中環己烷、甲基環己烷等在常溫常壓下即可實現儲氫。早在20世紀80年代,已有學者提出有機液態儲氫技術,相比其他儲氫方式,該技術儲氫量大、能量密度高,且在常溫常壓下即可穩定存在,儲存設備簡單。基于此,有機液態儲氫技術受到廣泛關注,具有廣闊發展前景。

    1.3.3 固態儲氫

    固態儲氫是一種通過吸附作用將氫氣加注到固體材料中的方法,儲氫密度約是同等條件下氣態儲氫方法的1000倍,而且吸氫、放氫速度穩定,可以保證儲氫過程的穩定性。與高壓氣態儲氫和液態儲氫相比,固體儲氫技術儲氫密度高、安全性好。

    在此,對各種儲氫方法優缺點進行對比分析(表3)。

    固態儲氫與其他兩種儲氫方式相比,儲氫密度更高、運輸更方便、安全性更好,應用前景良好。但這種儲氫方式的發展和應用需要依賴儲氫材料的開發和利用。目前采用的固體儲氫材料主要有金屬氫化物材料、絡合物儲氫材料、碳納米管儲氫材料、沸石以及新型類沸石材料等。鎂基儲氫材料具有儲氫量高、無毒性、鎂資源豐富、成本低廉、安全性高等優點,應用前景廣闊。在幾個高電位氫化物體系中,氫化鎂因其較高的體積氫密度和質量氫密度而成為研究最多的材料之一。

    1.4  輸氫環節
    依據輸送時氫氣所處狀態,氫能運輸方式(圖4)可分為氣氫輸送、液氫輸送、固氫輸送。

    目前適用于大規模氫能運輸的技術方案主要有集裝管束運輸、管道運輸及液氫槽罐車運輸(圖5)。

    綜合對比3種氫能運輸方式,管道運輸與集裝管束、液氫槽罐車相比,技術要求在中等范圍,技術成熟度相對較高,且對市場價格敏感性低,不會因市場變化而發生較大波動。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2022年發布的《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指出:在滿足安全和質量標準等前提下,探索輸氣管道摻氫輸送、純氫管道輸送、液氫運輸等高效輸氫方式。因此,從管輸及應用系統入手是氫能規模化發展的關鍵,是解決氫能供需問題的重點方向。

    依據輸送介質相態分類,氫能管道輸送可分為氣氫管道輸送和液氫管道輸送。氣氫管道輸送有純氫輸送和摻氫輸送兩種方式。液氫管道輸送也有兩種方式:

    ①氫氣通過化學反應加入有機液體中形成液體“氫油” 后經管道輸送;②氫氣液化后經管道輸送。

    1.4.1 氣氫輸送

    1.4.1.1 純氫管道

    氣氫管輸發展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全球氫氣管道總里程已超過4600km。最早發展氫氣管道的是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其氫氣長輸管道建設及輸氫技術已較成熟,頒布了一系列指導管道設計和建設的標準規范,包括: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頒布的ASME B31.12-2019《Hydrogen Piping and Pipelines》、歐洲工業氣體協會頒布的IGC Doc 121/14《Hydrogen Pipeline  Systems》、壓縮氣體協會頒布的CGA5.6《Hydrogen Pipeline System》等。與此同時,已建成一批具有示范 意義的純氫管道工程。其中,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純氫 管網總里程約965km,輸氫量150×10^4m3/h,最大運行壓力6MPa,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氫氣供應管網。當前,在工程應用方面,針對氫基礎設施轉型與系統優化的基礎研究與案例分析受到廣泛關注,相關技術研究主要集中在管輸工藝、管材評價及安全運行保障方面。

    相比國外,中國氫氣輸送管網建設比較緩慢,管道輸氫技術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尚未形成完善的氫氣管道輸送體系,尚未制定完整的指導氫能大規模利用的標準。截至目前頒布的氫能相關領域標準規范有GB/T 34542—2017《氫氣儲存輸送系統》、GB 4962— 2008《氫氣使用安全技術規程》、GB/T 29729—2013《氫系統安全的基本要求》、GB 50177—2005《氫氣站設計規范》等。現有氫氣輸送管道總里程僅約400km,其中中國自主建設的典型輸氫管道有3條:2013年建成 投產的揚子—儀征氫氣管道工程、2014年建成投產的巴陵—長嶺氫氣管道工程、2015年建成投產的濟源— 洛陽氫氣管道工程(表4)。

    此外,目前正規劃建設中國第—條長距離、高輸量、燃料電池級氫氣管道,即定州—高碑店氫氣管道。巴陵—長嶺輸氫管道已安全運行7年,大量運行數據可用于驗證氫管道工藝系統模型的準確性,為長距離氣氫管道輸送積累了寶貴經驗。

    1.4.1.2 摻氫天然氣管道

    摻氫天然氣又稱混氫天然氣或氫烷,由Lynch等提出。近年來,歐美國家提出在現有天然氣管輸介質中摻入一定比例氫氣形成摻氫天然氣的管道運輸方案。氫氣是一種低碳清潔氣體燃料,天然氣摻氫后可以減少碳排放。同時,還可以避免大范圍建設氫氣管道,成本低且高效,有望成為氫能大規模應用的有效途徑。

    目前,天然氣輸送管網相對完備,而氫氣輸送技術面臨諸多挑戰,如技術規范匱乏、安全風險大、投入成本高等,均是阻礙氫氣管道輸送技術發展的關鍵因素。

    摻氫天然氣與常規天然氣在性質上存在一定差異,差異大小取決于摻氫比。在天然氣中摻混不同比例的氫氣,會得到不同的燃燒指數和性能指數,因此,摻氫比不同會對管道輸送工況及燃氣終端用戶等造成較大影響。美國的丹佛示范項目結果表明:與天然氣相比,氫氣以質量分數5%的比例摻入天然氣后燃燒產生的碳氫化合物、CO、NOx分別降低30%、50%、50%,而且氫氣與天然氣混合燃料對降低CO2的排放也有效果。進入21世紀,歐洲國家相繼開展天然氣摻氫技術研究并實施示范項目,如歐盟Naturalhy項目、荷蘭Sustainable Amelan項目、德國DVG項目、法國GRHYD項目、英國Hydeploy項目等。2019年,中國在北京市朝陽區實施首個電解制氫摻入天然氣示范項目。

    Haeseldonckx等研究了利用現有天然氣管道 按一定比例摻入氫氣輸送的可能性,結果表明:摻入體積分數17%的氫氣不會對管道輸送造成困難,但若摻入更多氫氣,則需更換承運管道和最終用途。Tabkhi等以典型天然氣輸送管網為研究對象,其以氫氣-天然氣混合物為管輸介質,在通用代數建模系統環境中利用非線性技術優化輸送工藝,結果表明:在天然氣中摻入氫氣會顯著降低傳輸功率,可摻入氫氣的最大體積分數約為6%。Guandalini等對天然氣管網摻入氫氣后的水力工況進行模擬,結果表明:在天然氣管網中摻入體積分數5%的氫氣將導致管網壓力下降約0.1%,可忽略不計;但對流體密度和速度也有一定影響,需要考慮。Witkowski等研究了不同H2/CH4體積比例分別為10/90、25/75、50/50的混合氣體在不同內徑(0.15m、1.0m)現役天然氣管道中的最大安全輸送距離,結果表明:對于內徑為0.15m、運輸距離為10000m的管道,最大安全輸送距離為15320m;對于內徑為1.0m、運輸距離為100000m的管道,最大安全輸送距離為130146m。王瑋等采用多種燃氣互換性判別方法對天然氣在不同摻氫比下的燃氣互換性進行評估,結果表明:天然氣管道供應系統最大摻氫體積比不應超過27%。北京科技大學研究了氫氣對X70鋼的影響,結果表明:在總壓12MPa、氫氣體積分數16.7%的工況下,X70鋼不會產生氫脆,機械性能不會顯著下降。

    近年來,針對摻氫天然氣管道輸送工況及燃氣使用性能等開展了大量研究,但多數研究結果不具普適性,結論也不一致,摻氫天然氣在大規模商業應用之前,尚需開展大量研究工作。

    1.4.2 液氫輸送

    液態輸氫有兩種常用載體:液氫罐車和專用液氫駁船,適用于單日用氫量較大的加氫站,其中液氫罐車已成為日本、美國等加氫站運氫的重要方式之一。液態氫能量密度相對較高,適合遠距離、大容量輸送,但 若發生事故,危害性極大,因此,采用液態儲氫方式,貯存區域與試驗場所必須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如美國肯尼迪航天發射中心的球形液氫儲罐與發射臺之間有440m的安全距離。與此同時,氫液化過程耗能較大,需要消耗輸氫所需能量的30%左右。而且,液態氫運輸溫度應該保持在-253℃左右,與環境溫度存在較大溫差,因而對儲存材料性能及絕熱設計要求很高。

    針對液氫管道輸送,中國在航天領域開展了大量研究,通過低溫管道將液氫輸送至火箭加注設備。受溫度、壓力、流量控制等因素制約,輸送成本較高,僅適用于具有足夠冷量的短距離輸送。針對低溫液氫管道輸送中的氫氣液化與儲運工藝,日本建有We-net、歐洲建有IDEALHY等示范工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01所開展了“大型國產氫氣液化系統關鍵技術和裝備”項目研究。氫氣液化是高能耗和低效率的過程,提高液化效率、降低單位能耗、減少?損失、優化氫液化流程是當前研究重點;氫氣在超低溫區液化,但目前超低溫環境下流體在換熱器和膨脹機等關鍵設備中的流動特性不明確,而正仲氫催化轉化效率的提高也是氫液化流程中的一大挑戰,因此,高效正仲氫轉化器、主低溫換熱器、低溫膨脹機的設計優化對推進氫氣液化裝置的國產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氫氣液化流程的數字孿生與集成優化方法、氫氣液化流程中超低溫流體的換熱與膨脹特性、氫氣降溫換熱與正仲氫轉換的耦合機制等關鍵科學問題。

    以有機液體為載體的液體輸氫方式(稱為“氫油”) 也在興起,“氫油”能夠充分利用當前建成的成品油管道與供銷體系,大幅降低氫的運輸成本,因而拓展了氫利用的內涵與市場。“氫油”管道輸送涉及3個環節:①通過有機液體與氫氣的加成反應實現氫能的常溫常壓液態儲存;②儲氫有機液體的管道輸送;③儲氫有機液體到達用戶終端后借助催化劑實現氫能釋放和利用。顯而易見,有機液體儲氫及其管道運輸是可再生能源制氫與大型發電廠、氫聯合站、電網、氫能市場以及氫加注站等終端用戶的紐帶。而在管道運輸方面,從物性參數和經濟成本兩個角度考慮,“氫油”管道運輸的可行性最大,根據現有成品油管道輸送的發展歷程,可以對“氫油”物性參數進行初步設計,但迄今尚無在役“氫油”輸送管道,缺乏工程經驗。未來,設計 “氫油”管道需采用模擬和實驗相結合的方法,根據已有成品油管道輸送工藝對“氫油”輸送進行模擬驗證,評估有機液態運氫的安全性、經濟性及環境影響,充分利用現有成品油能源供給基礎設施架構,制定可規模化實施的“氫油”儲運技術路線。

    綜上,氫能源大規模應用的有效途徑是利用管道輸送的方式實現長距離跨地區氫能運輸,無論是氣氫管道輸送還是液氫管道輸送,中國與國外都存在較大差距,其中管材評價、安全運行、工藝方案及標準體系等方面均存在諸多關鍵難題亟待解決,未來需突破氫能管道安全高效穩定輸送理論與技術瓶頸,形成以關鍵設備和工藝軟件為核心的技術體系,編制標準體系,建設以氫能管道為紐帶的產業體系。

    1.5  加氫站注氫環節

    加氫站被認為是氫燃料電池汽車可以商業化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加氫站有多種分類方法,通常分為站外制氫和站內制氫兩種類型(圖6)。

    很多發達國家將燃料電池汽車和加氫站的發展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戰略進行規劃,設立了專項研究團隊開展研發與推廣。日本在能源戰略計劃中提出,到2020年要建設160座加氫站,約4×10^4輛氫燃料電池 汽車投入運營;德國則計劃在2023年實現400座加氫站和10×10^4輛氫燃料汽車投入運營。中國氫能發展起步較晚,加氫基礎設施建設始于“十一·五”期間,2006年建成的北京永豐加氫站是中國最早的加氫站。此后,中國不斷發展綠色能源經濟,在 2016年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中明確提出中國氫能戰略發展目標:2020—2030年間,實現加氫站從100座到1000座的數量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553座加氫站投入運營,歐洲有200座加氫站,其中德國100座、法國34座;亞洲有275座加氫站,其中日本142座、韓國60座、中國69座。

    加氫站作為氫燃料電池汽車規模化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必須確保其各個環節的安全性。加氫站風險評價方法主要分為快速風險評級、量化風險評價兩種。Rosyid等對儲罐破裂導致瞬時氣態氫釋放過程進行故障樹分析,從基本事件出發估算頂上事件儲罐破裂發生的概率。Kikukawa等利用已有35MPa氫氣數據外推70MPa氫氣數據,對70MPa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進行風險評估,采用FMEA和HAZOP方法識別了721個故障場景,結果表明:70MPa加氫站安全距離與35MPa加氫站安全距離相同;之后又利用FMEA和HAZOP方法對液 氫加氫站進行風險評估,確定了131個事故情景,提出67項安全保障措施。Li等對上海某氫氣站開展定量風險評價,研究了氫氣站發生嚴重事故的傷亡距離。Nakayama等通過HAZID分析對某汽油 氫氣混合加氣站開展危險辨識,該加氣站使用以甲基環己烷為有機氫化物現場制氫,結果確定了314種涉及汽油和有機氫化物系統的事故情景,進而通過數值模擬對加氫站多米諾骨牌效應情景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甲基環己烷和甲苯的池火可能損壞站內設備;氫氣儲罐可能因池火熱輻射而破裂。Gye等對城鎮高壓加氫站開展定量風險評估,結果表明:管式 拖車和分配設備泄漏以及管式拖車潛在爆炸是主要風險。

    目前,加氫站注氫環節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工程設計、建設、運營管理等可參考標準少,是否適合中國國情沒有科學驗證與成熟結論;標準規范不健全,內容參差不齊,個別條文可操作性不強;歸口管理單位多,技術標準不統一;中國加氫站相關標準規范中,安全間距采用經驗類比值,數值較大,增加了加氫站占地 面積,增大了加氫站推廣難度。

    1.6  氫能終端應用環節
    1.6.1 燃料電池汽車

    2014 年,日本研發出世界上第一款續航能力達到500km的氫燃料電池汽車。此后兩年,奔馳公司與福特公司共同開發了一款氫燃料電池概念車型,可提供450km氫氣續航里程和48km電動續航里程,并且可以外接充電。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相對緩慢,隨著綠色能源經濟的發展,近年來國家能源政策逐漸向 氫燃料傾斜,促進了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

    根據目前已有技術及市場需求,氫燃料電池種類眾多,其原理是使氫氣與各種化學材料進行化學反應,氫氣被催化而產生電能。由于制作材料不同,氫燃料電池種類各異,質子交換膜式燃料電池是最常見的一種。氫燃料電池發電的具體反應過程為(圖7):陽極上的氫在催化劑作用下分解為H+和電子,

    H+穿過隔膜到達陰極,電子在外部電路運行,產生電能;陰極上的氧在催化劑作用下與電子、H+發生化合反應生成水。

    只要保證氫氧供應及其電化學反應條件,氫燃料 電池就能持續發電,并且只會排出熱量和水,綠色環保且效率高。然而,氫燃料電池研發與利用尚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包括密封性要求極高,制氫、儲氫技術 復雜,在汽車上使用需要配備輔助電池系統等。

    1.6.2 氫能發電

    目前有兩種方法能夠將氫能轉化為電能:氫能發 電機和PEMFC燃料電池(圖8)。

    PEMFC燃料電池在外型上與普通電池相似,其工作原理是氫氣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水并釋放電能。

    1.6.3 家庭用氫

    伴隨國際能源戰略調整,新能源發展越來越快,為了全面滿足民眾日常需要,家庭用氫成為未來發展的新動能。當前,氫能在下游用戶逐漸普及,一些家庭已 啟動氫能的利用,類似于已有的天然氣管網,氫氣通過專用管道進入用戶,作為新型燃料為用戶燒水、烹飪提供能量。


    氫能輸送及應用關鍵問題研究進展


    2.1 安全

    氫氣是一種無色無味氣體,易泄漏擴散;在常溫常壓空氣中,可燃范圍寬,易爆炸,爆轟極限體積分數為11%~59%,爆轟速度為1480~2150m/s;氫對金屬管道和設備具有劣化性,易使金屬發生氫損傷。毋庸置疑,氫的使用存在較高風險,因此,明確危險因素,對預防氫氣應用中的危險事故具有重要意義。

    2.1.1 泄漏擴散

    氫氣是一種比甲烷小得多的分子,其通過管壁和接頭泄漏可能性更大。美國燃氣技術研究院研究結果表明,氫氣在鋼管或鑄鐵管中的體積滲透泄漏速率約是天然氣的3倍。滲透泄漏主要發生在非金屬材料和接頭中。在非金屬管道中,氫氣滲透泄漏速率 是甲烷的 4~5倍,且隨著管道壓力升高,滲透泄漏速 率增大。另有研究表明,若有體積分數20%的氫氣摻入天然氣管道系統中,混合氣滲透泄漏損失約是天然氣的2倍,但對經濟性影響不大。針對荷蘭供氣 管網,當配氣系統中加入體積分數17%的氫氣時,滲透泄漏損失量僅占所輸氫氣量的0.0005,可忽略不計。

    氫氣密度很小,擴散性強。劉延雷等利用Fluent建立了管道運輸高壓氫氣和天然氣泄漏擴散模型,得到相應的泄漏擴散特性。與天然氣相比,氫氣泄漏擴散形成的云團大且集中,氫氣初始泄漏速率遠大于天然氣初始泄漏速率,與周圍環境達到壓力平衡所需時間短;氫氣云團擴散最大高度比天然氣云團擴散最大高度增加得快,因此,近地面天然氣泄漏產生的危險性比氫氣大。Denisenko等總結了可預見的氫氣泄漏到不同形狀、大小、邊界條件的密閉空間中,導致氫氣-空氣可燃氣云形成、演化機制及動力學實驗結果,認為氫氣在受限空間內有兩種擴散模式:“填充箱”(Filling Box)模式和“衰落箱”(Fading up Box)模式。

    天然氣摻氫管道泄漏后的擴散情況可能因環境條件而發生變化,Wilkening等建立了有風和無風條件下氫氣-甲烷混合物和純甲烷的小孔泄漏模型,結果表明:摻氫混合物的泄漏速率與泄漏量遠大于甲烷。Lowesmith等開展了兩次摻氫體積分數為22%的天然氣-氫氣混合物管道失效實驗,結果表明:天然氣泄漏質量流量略高于混合氣泄漏質量流量,天然氣摻入氫氣對火災的輻射特性影響不大。

    摻氫天然氣事故下的泄漏不同于天然氣,摻氫后輸氣管道事故的發生概率也將發生變化,例如:因氫氣與空氣之間的湍流混合,從加壓設備泄漏的氫氣可能會自燃。從高壓儲存系統泄漏的氫氣通過孔徑很小的泄漏口時,可能在出口外形成高壓、欠膨脹射流。氫氣在車庫、廠房、站房等受限空間中泄漏后,易積聚形成爆炸混合物。

    2.1.2 燃燒爆炸

    氫氣具有燃燒速度快、點火能低等特性,因此,氫氣在生產利用過程中的火災爆炸危險性較大。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內外對摻氫燃氣的燃燒特性及其影響機制開展了大量研究。燃料摻入氫氣后火焰速度增大,可能導致劇烈燃燒甚至發生爆炸。有研究表明:當燃料摻氫體積分數超過45%時,存在爆燃轉變為爆轟的危險。鄭凱通過實驗與數值模擬研究了氫氣-甲烷-空氣混合物爆燃預混火焰傳播特征,發現摻混氫氣能夠明顯縮短火焰傳播時間,同時爆炸壓力峰值隨氫氣體積分數增大而增大。Bouras等研究發現:氫氣摻混提高了甲烷火焰的溫度和速度,并減少CO的排放。尚融雪等通過實驗與數值模擬研究得出結論:在相同初始溫度下,摻氫天然氣層流預混火焰傳播速度在高摻氫比條件下增大更顯著;在相同當量比下,摻氫天然氣層流預混火焰傳播速度及絕熱火焰溫度隨初始溫度升高近似呈線性增大。

    當前,關于摻氫燃料爆轟特性的研究相對較少。Chaumeix等通過實驗研究了氣體初始組成、氫氣與甲烷含量比、氧氣含量以及初始壓力對爆轟特性的影響,結果表明:甲烷對可燃混合物的爆轟有重要的抑制作用。Porowski等研究了293K溫度及大氣壓下有障礙物時管道中甲烷-氫氣-空氣混合物的爆燃轉爆轟過程,結果表明:氫氣濃度越高,混合氣體的爆轟敏感性越強。倪靖等設計了長3000mm、管徑30mm的圓柱形半封閉燃燒室,對不同初始壓力下摻氫體積分數分別為0、5.1%、9.5%的CH4-2O2、6CH4-H2-12.5O2、3CH4-H2-6.5O2的爆轟特性開展實驗研究,結果表明:甲烷-氧氣摻氫后提高了爆轟波的傳播速率,且在相同條件下,摻氫比例越高,傳播速率越大。

    2.1.3 相容性

    輸氣管網設施及終端用戶設備對氫氣的適應性是決定天然氣管道能否摻氫及摻氫比例的重要因素。

    2.1.3.1 管網設施

    氫氣會對金屬材料造成氫損傷,破壞金屬材料的強度、塑性、韌性等力學性能,其中氫脆風險最大,危害最嚴重。因此,摻氫天然氣不可避免會使管線鋼力學性能劣化,進而影響管道長期服役的安全性,管材與摻氫天然氣的相容性是開展既有天然氣管網輸送混合氣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環境溫度、管輸壓力、氫氣含量、材料微觀組織、加載速率等都是導致氫脆發生的影響因素。管道鋼級越高,越易受氫氣影響,管道壽命受影響程度越大。

    近年來,國內外圍繞管材與摻氫天然氣的相容性問題開展了大量研究。Chatzidouros等在氫氣環境中實施管線鋼三點彎曲斷裂韌性試驗,對比X52、X65、X70管線鋼材料充氫前后斷裂韌性的變化,發現充氫后X65斷裂韌性降低最顯著。趙穎等應用拉伸和慢拉伸試驗研究X70管線鋼充氫后材料力學性能的變化,顯示充氫后X70管線鋼塑性、斷裂韌性、斷裂強度均有降低。有研究表明,充氫對X80、X100管線鋼的強度沒有顯著影響,但將使其塑性明顯降低。與空氣環境相比,材料在含氫環境中塑性、疲勞性能、斷裂韌性劣化顯著。管線鋼拉伸性能劣化程度與拉伸速率、氫氣壓力等因素有關;疲勞性能劣化程度與氫氣壓力、應力比、加載頻率、微觀組織結構等因素有關;斷裂韌性與加載速率、氫氣壓力、晶粒尺寸、馬氏體/奧氏體含量等因素有關。

    天然氣管網中的配送管道為非金屬材質,運行壓力大都低于1MPa。有研究表明,與空氣相比,氫氣對聚乙烯的力學性能影響較小,長期處于氫環境中的聚 乙烯管道的微觀組織也沒有發生顯著變化,尚未發現氫氣與聚乙烯管道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影響管道正常使用的情況。

    氫氣不僅對管道材料產生影響,還會對管網中的設備造成影響,如壓縮機、閥門、法蘭、密封件、儀表等。有研究指出,摻氫影響天然氣管網計量設施的精度,摻氫比例不宜大于5%。朱建魯等建立了摻氫天然 氣管道動態仿真模型,發現摻氫使壓縮機穩定運行參數范圍變窄,入口體積流量的降低將增大壓縮機發生喘振的可能性。

    2.1.3.2 終端用戶

    天然氣摻氫后將影響其熱值、華白數等參數,導致火焰燃燒速率、絕熱火焰溫度、火焰長度、穩定性等發生變化。因此,探討終端用戶對混合氣燃料的適應性非常重要(表5)。通常認為,摻氫體積分數小于5%對終端用戶影響有限。在燃氣輪機方面,多數燃氣輪機要求原料氣中氫氣體積分數限制在1%或更低;燃氣發動機對摻氫體積分數要求則限制在2%。

    2.2  成本

    隨著氫能戰略的發展,氫能產業成本逐漸成為備受關注的問題。依據氫燃料發展統計數據,氫作為燃料的成本與傳統化石燃料相比,經濟優勢明顯。

    在技術層面,氫能發展面臨的經濟挑戰主要包括:①降低氫氣生產成本;②開發環境友好和無碳的清潔氫氣生產系統,并實現大規模生產;③氫氣輸送和分配基礎設施的開發建設;④氫氣存儲系統的開發建設;⑤大幅降低燃料電池成本并提高其耐用性。

    制氫工藝分為傳統制氫技術和新型制氫技術兩類。因制氫設備、規模、原料不同,不同制氫工藝的制氫成本也不同。使用化石能源制氫成本相對較低,可以大規模生產,但碳排放量超標,與環境友好需求相悖。使用工業副產品制氫成本也不高,技術比較成熟,但限制較多。電解水制氫綠色環保,但電能消耗量大,成本高。熱化學制氫與催化劑技術水平密切相關。生物質制氫和光解水制氫等新型制氫技術處于研發初級階段,制氫成本受實際生產條件影響較大。

    長管拖車輸送高壓氣氫是目前主流氫氣運輸方式,技術成熟,但受限于所運輸的氫氣質量小,而儲氫容器本身質量過大,最終運輸的氫氣質量只占整體運輸質量的1%~2%,運輸效率過低。隨著運輸距離的增加,單位質量氫氣運輸成本直線上升。

    加氫站是整個氫能產業鏈的終端。典型加氫站由儲存系統、壓縮系統、加注系統、控制系統等組成。除土建成本和管閥成本外,加氫站建設成本集中在核心設備的選用上,目前中國缺乏成熟量產的加氫站設備廠商,而從國外進口設備極大提高了加氫站建設成本。

    氫能燃料電池汽車與加氫站的發展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國外氫燃料電池汽車整車性能漸趨完善,接近傳統汽車水平,成熟度接近產業化階段,如日本豐田、本田及韓國現代汽車,其中豐田Mirai汽車銷量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在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在整車總體布置、氫氣消耗量等基本性能方面與國際水平差距不大,但在燃料電池汽車核心技術上,還存在較大差距,致使加氫站無法投入大規模運營,氫能發展緩慢。

    高成本氫能應用對技術發展、生產規模、國家政策扶持等均要求較高,而國家能源戰略轉型需要全社會高度關注以形成推動化石能源向綠色能源轉型的聚合力。為突破氫能利用的成本瓶頸,國際社會紛紛出臺氫能戰略,競相采取政策扶持。


    3 結論與展望


    氫能作為具有高效供能效應的清潔能源,在全面應對全球氣候問題、推動全球綠色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發展前景廣闊。在大量文獻調研的基礎上,對全球氫能產業鏈研究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和探討。目前,國內外氫能研究取得一定進展,但受制于技術、成本及安全性等瓶頸,氫能暫未得到大規模應用。建議未來加強以下研究:

    (1)在制氫環節,目前以具有成本優勢的化石能源制氫、工業副產氫為主,太陽能制氫、生物質制氫等技術處于研究和示范階段,可再生能源發電后電解水制氫是未來制氫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

    (2)在儲氫環節,目前高壓氣態儲氫是中國主流發展方向,但其存在安全隱患大和儲氫密度低等問題。有機液體儲氫配合成熟的成品油供銷體系具有非常優秀的發展前景,可由此技術為突破口,打破氫能儲存技術壁壘,加速氫能產業發展。

    (3)在輸氫環節,目前氫能大規模應用的有效途徑是利用管道實現長距離跨地區運輸,無論是氣氫管道輸送還是液氫管道輸送,在金屬/非金屬管材評價、安全運行、工藝方案及標準體系等方面仍存在諸多關鍵難題亟待解決。

    (4)在用氫環節,燃料電池性能提高、經濟成本降低以及加氫站建設等問題是目前限制氫燃料電池發展的重要因素,解決這些問題是實現氫能燃料電池商業化應用的關鍵。借助在役燃氣系統消納氫氣,實現“氫進萬家”,是推動氫能大規模應用的主要手段。

    (5)氫的事故存在事故特征演化規律不清、失效后果預測困難、防護效果差等問題,尚需進一步研究純氫、摻氫滲透泄漏、積聚、燃燒、爆炸事故特征及演化規律,同時建立失效定量評價方法及完整性管理體系,研發泄漏監測技術。

    (6)針對臨氫環境下管材相容性評價,國內外均缺乏純氫、摻氫環境中材料-載荷-環境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管道和連接部位的氫失效原位測試方法以及純氫、摻氫管道系統的相容性評價方法。

    (7)針對氫能產業鏈關鍵環節,尚需從標準制定、示范工程或科技試驗平臺建設等方面提升研究水平。


    【延伸閱讀】

    標簽:

    閱讀上文 >> 我國為什么要重點研發固態儲氫?
    閱讀下文 >> 氫能產業鏈——“儲氫”技術及發展現狀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本文地址:http://www.scadasaas.com/shichangfenxi/show-1028.html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中國氫能與燃料電池網

    按分類瀏覽

    點擊排行

    圖文推薦

    推薦市場分析

    91精品国产闺蜜国产在线闺蜜| 精品国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应用男| 精品乱码一卡2卡三卡4卡网| 久久综合久久自在自线精品自| 国产香蕉精品视频在|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www|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剧情|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久久精品人成免费| 久久久999久久久精品| 久久er国产精品免费观看2|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只有精品66|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 日韩色日韩视频亚洲网站|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软件| 日韩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AV在线播放| 9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特黄|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婷婷| 国产精品久久波多野结衣|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 亚洲视频国产精品|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麻豆| 全球AV集中精品导航福利| 欧洲精品99毛片免费高清观看| 无码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软件| 国产精品成人A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露脸国语对白| 国产精品久久午夜夜伦鲁鲁|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国产精品一区综合无码|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新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SM| 久久精品视频16|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噜亚洲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