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作為一種來源豐富、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二次能源,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2022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氫能產業的戰略定位和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向。可再生能源制氫對促進我國新能源規模化利用、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在供應側,可再生能源制氫是充分發揮氫能作為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高效利用的重要載體作用及其大規模、長周期儲能優勢的必由之路。在消費側,以可再生能源制氫為代表的綠色氫能供應是推動交通、工業等用能終端綠色低碳轉型的前提條件。當前,可再生能源制氫面臨生產成本高、資源與需求時空分布錯配、體制機制及標準不完善、制氫技術裝備水平有待提升等一系列挑戰,需要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協同,推動產學研用貫通,打破可再生能源制氫產業各環節存在的制約和障礙。為此,提出以下四方面建議:
一是標準先行。制定氫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結合我國發展實際,進一步明確清潔低碳氫界定標準,并推動與歐盟等的相關標準接軌,為綠氫發展夯實標準基礎。
二是降本增效。加大科技研發投入,積極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示范,攻克可再生能源制氫難以適應新能源發電間歇性和波動性的技術難題,通過技術創新與市場機制改革,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氫產業經濟性。
三是重點突破。在新能源資源豐富的“三北”地區,鼓勵配套建設合成氨、合成甲醇等工廠,通過改進氫基能源合成技術來適應新能源發電波動性,促進綠氫就地消納。
四是需求引領。以推動可再生能源制氫在工業領域規模化應用為目標,出臺相關支持政策,拓寬綠氫應用場景,強化需求對供給的牽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