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涇河新城扛起氫能產業的“先鋒旗”,這片土地也摸索出獨屬于自己的“涇河模式”,一步步將“氫夢想”織成“產業網”,為城市區域氫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寫下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鮮活注腳。
產業思維:從單一企業發展轉向產業鏈整體培育,形成開放而有序的產業生態圈。
區內企業“質子汽車”,不僅是西安氫能產業鏈“鏈主”企業,而且是絕對的“尖子生”。2025年上半年,“質子汽車”持續以“四新”為引領,加快構建綠色、高效、智能的商用車技術創新體系,產品訂單量同比增長238%。
另外,公司授權專利260余項,創新成果持續涌現,已構建起全系列新能源智能網聯商用車整車開發平臺和15個適合新能源的細分市場,實現了不同市場不同產品的精準適配。
在龍頭項目的引領帶動下,涇河新城已經引進上游制氫企業8家,中游儲運企業9家,中下游燃料電池企業11家,下游終端應用及檢驗檢測企業37家,形成了西部地區上下游產業配套體系最完整、產業鏈環節最全的氫能產業集群。
創新模式:校企協同,通過“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打通技術轉化“高速路”。
如今,涇河新城氫能產業創新成果頻出:由“質子汽車”和西安交通大學聯合開發的鎂合金輕量化掛車,實現整車降重1.2噸以上,每年可為終端用戶創造經濟效益5萬元,同時顯著降低碳排放;“盛世盈創”聯合西安交通大學成立氫能檢測研究院,研發的“氫氣檢測變色膠帶”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旭氫時代院士工作站”入選省級院士工作站名單,其自主建設的西北首條全自動氫燃料電池堆生產線已實現2000臺/年產能,填補了陜西本土氫燃料電池堆研發與生產的雙重空白;“中源氫能”與西安交通大學、西南石油大學聯合開發的70MPa高壓儲氫系統項目也簽約落地……
通過全過程梯度培育,不斷增強區內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目前,新城共培育引進新經濟企業55家、科技成果轉化企業45家;完成技術合同交易額34.94億元、同比增速50.09%;共促成產學研合作19項,實現科技成果就地轉化項目14個;獲批省級專家工作站1個。
人才磁場:打破“等企業等人才”傳統人才引育方式,多點發力精準“引鳳來”。
在政策扶持上,為落地人才與企業提供全周期保障。如西安市級領軍人才、西安交通大學段玉崗教授團隊獲3400平方米房租減免、住房優惠及研發補貼,推動企業投產即成為規上企業;“秦氫元公司”也在初創期獲技術研發、資金、人才引進等方面支持,與西安交通大學共建氫能裝備研究院,累計申請8項發明專利,斬獲HICOOL 2024全球創業大賽三等獎,并通過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認定。
在人才引育上,一方面通過對接高校院所形成“產業需求清單”與“專業資源清單”,推動科技創新與人才招引聯動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打造“校企共同育才機制”,實現高校與企業培養精準對接。
截至目前,涇河新城已引進培育各類人才19000余人,其中,高層次人才62人,秦創原創新人才45人。僅2025年上半年,新增高層次人才25人,入選省級“三秦英才計劃”2名,認定西安市高層次人才19名,新區秦創原創新人才“以賽代評”方式認定2名;引進培育海外歸國人才20人,新增“六懂型”技術經理人14人,5名科技青年成功入選省級青年人才托舉計劃。
場景驅動:以多元化應用場景反推技術迭代,實現“產品-市場-技術”正向循環。
?秦創原·氫合灣
今年3月,秦創原·氫合灣氫能產業創新聚集區發布“五大綠色催化產品”,其中“瑞萊思通”在鐵鉬法甲醛催化劑RL86中試及還原鐵催化劑系列優化上,實現“技術突圍+場景落地”雙輪驅動的目標。
此后不久,西北地區節能環保標桿企業“鼎基能源”入駐涇河新城秦創原·氫合灣——氫能產業兩鏈融合科創區。其覆蓋“天然氣凈化處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制氫及氫能應用”全產業鏈,涵蓋能源化工、環保治理等多個應用場景。
通過“應用場景定義產品標準、市場反饋加速技術迭代”的路徑,涇河新城已形成覆蓋“制-儲-運-加-用”的氫能生態網,實現從“技術攻關”到“場景驗證”再到“產業升級”的閉環發展。
如今,涇河新城氫能產業布局中,科創基因已深度融入城市肌理,氫能“核心智造”的技術實力正通過多元場景集中落地。這座現代化產業新城,正以“硬科技”為引擎,激發超乎預期的產業爆炸性增長,為西安“氫能社會”的愿景注入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