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我國航海事業近年來發展成就舉世矚目,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海運船隊,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世界級港口群,國際海運量占全球近1/3,海洋經濟總量持續攀升,為全球經貿持續穩定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作為全球貿易大國,全國約95%的進出口貨運量依賴海運完成。為更好推進航運業發展,我國要進一步強化全鏈條覆蓋,努力打造綠色航運生態圈。
碳排放強度是衡量港口綠色轉型成效的關鍵指標之一,我國當前在港口岸電設施建設方面已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亞洲清潔空氣中心報告顯示,我國21個主要沿海港口的專業化泊位岸電覆蓋率平均達到84%。交通運輸部今年1月份的數據顯示,參與示范的國際集裝箱港口泊位岸電覆蓋率已達96%。在綠色燃料應用領域,我國近年來進展顯著,上海港自今年3月實現國產綠色甲醇批量加注,已形成常態化加注能力;大連港完成首單國產保稅綠色甲醇加注,利用廢棄輪胎等原料生產的甲醇減碳率超100%,單次加注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800噸;洋山港今年1月份至7月份甲醇加注量達3.25萬噸,較2024年同期增長約60倍。
而在船舶制造環節,我國綠色船舶技術研發實現多點突破,除甲醇動力船外,中國船舶集團等企業在氨燃料、氫燃料等零碳船舶領域已完成多項核心技術驗證,其中氨燃料動力系統熱效率提升至42%,氫燃料存儲安全技術通過船級社認證,為零碳船舶商業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未來,推動航運業綠色轉型,要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科研支撐、金融助力的協同體系,破解跨領域、跨環節的轉型障礙。
一方面,加快完善法規標準,推動制定航運碳減排條例,建立長三角、粵港澳等區域性航運減排協作機制,設立綠色航運發展基金。支持中遠海運等頭部企業率先制定更積極的減排目標,組建航運綠色技術聯盟,試點“船港貨”一體化減排模式。科研機構需加快建設國家級綠色航運實驗室,突破碳捕集、新型燃料電池等關鍵技術壁壘,培養兼具航運業務與低碳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金融機構可開發綠色船舶融資產品,實施差異化保險費率,探索碳排放權質押融資等。
另一方面,深化國際合作模式,完善政策保障體系。應在現有實踐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國際合作機制,如構建動態預警與協同響應機制,深化“紅黃藍”國際航運碳規則預警響應機制功能,跟蹤IMO等規則演變,建立跨部門常態化信息共享與快速研判平臺,預判規則影響。主導綠色航運走廊規則與技術標準共建,在參與雙邊/多邊綠色航運走廊建設時,著力推動建立國際認可的走廊碳排放核算、監測與驗證統一標準體系。升級綠色航運服務平臺,拓展綠色船舶驗證中心功能定位,從單一適航認證服務升級為綜合技術合作與能力建設平臺,系統性地向發展中國家輸出涵蓋船舶能效技術、低碳燃料應用、港口綠色配套等領域的標準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