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驅車行駛在白城的公路上,目光所及,皆是生命的蓬勃樂章。遼闊的科爾沁草原腹地,此刻正被無垠的濃綠所浸染,仿佛大地鋪展的巨型翡翠絨毯,在熾熱陽光下蒸騰著旺盛的生機,坦蕩如砥的平原毫無遮攔地延伸至天際,勾勒出天地間最純粹的線條。
而在這片涌動的綠色海洋之中,一座座高聳潔白的風力發電機,如同擎天的巨人,巨大的葉片在曠野的風中從容不迫地旋轉,劃破長空,銀翼閃爍,與腳下蒼翠的大地和頭頂湛藍的天空,共同構成了一幅現代工業文明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的壯美畫卷。
風電產業聚“鏈”成勢
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的白城,是吉林省新能源起步最早、發展較快的地區。從1999年開始起步,建設第一個風電場,經過20多年的探索、創新和實踐,已經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的全產業鏈條和以基地化為主、分布式為輔的發展格局。截至2024年末,全市新能源開發規模突破1600萬千瓦,白城已成為東北地區首個“千萬千瓦級新能源發電城市”,開發規模始終保持東北第一、全國前十。今年底,白城市新能源裝機將達到1900萬千瓦。
在通榆縣城,有一條筆直寬闊的風電大路,路兩旁坐落著三一重能、遠景能源、天能重工、東方電氣、凡瑞重工等10余家風電裝備制造企業。經過多年發展,通榆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風電裝備制造業產業鏈最為齊全的縣份之一。大到風機整機、小到螺絲錨栓;上到葉片,下到法蘭盤;內到線纜,外到塔筒,所有關于風機的部件,在通榆境內全部都能夠生產,成為風電全產業鏈“一站式采購”地。
在國家“雙碳”戰略目標的大背景下,堅持資源規模化開發與產業集群式發展同步推進,持續發展壯大新能源產業的白城,迎來了“換擋升級”的難得機遇。為此,白城市全力做好“綠電+產業”優化組合文章,加快建設綠氫化工、智慧儲能、智慧算力、裝備制造等支撐性項目,因地制宜發展具有白城特色標識度的工業新質生產力。
“氫”力競速新賽道
近年來,氫基能源開始走俏。國家提出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以及吉林省印發的《“氫動吉林”行動實施方案》,給予了企業踐行綠色發展的信心和決心。白城市在2018年就已開始謀劃充分利用本地新能源富集的優勢發展氫能產業,打造“中國北方氫谷”。
7月26日,在位列國家新能源百強縣的大安市,當地迎來了新能源開發賽道上的又一里程碑式突破——吉林省“氫動吉林”行動的啟動項目,國家電投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投產,首批綠氨裝車啟運,發往產業鏈下游應用市場。
在企業中央控制室,企業工作人員結合廠區沙盤,介紹了綠氨的生產過程。氨是由氫和氮兩種元素組成的。企業生產的氫氣,是由風電、光伏生產的電,再通過電解水制氫技術制成的。企業生產的氮氣,是由空氣經過分離設備分離出來的。氫和氮合在一起,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變成氨。
“因為我們氫氣的原料是水,氮氣的原料是空氣,而生產過程所使用的動力是風電和光伏發的綠電,整個過程是沒有碳排放的。”國家電投大安項目總指揮宋樹林說。我國能源結構是多煤少油的特點,它決定了當前合成氨的主要來源是化石能源,綠氨產業鏈的打通,拓展了合成氨的來源渠道,從而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為農業、工業和運輸等領域提供了零碳原料和燃料。
大安吉電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每年可生產綠氫3.2萬噸、綠氨18萬噸,減少碳排放65萬噸/年,節約標煤23萬噸/年。該項目首創“綠氨規模、混合制氫規模、直流微網和固態儲氫”等四項“全球之最”,標志著中國在綠色氫基能源領域實現歷史性跨越,為世界能源轉型貢獻“中國動力”。
綠色燃料“通關”向海
除了政策大力支持外,市場旺盛的需求也是氫基能源走俏的關鍵。當前,由于國際海運市場對綠色燃料需求增加,以綠色甲醇等為代表的綠色燃料發展勢頭強勁。
7月15日,由上海電氣投資建設的洮南市風電耦合生物質綠色甲醇一體化示范項目,在洮南市投產。首期示范項目可年產綠色甲醇5萬噸。此次產出的全國首批規模化綠色甲醇,將通過“洮南生產—陸海聯運—上海加注”的模式,登上法國達飛集裝箱班輪,作為船用燃料走向國際市場。
洮南市年可有效風力發電4000小時左右、光伏發電1800小時左右。同時,洮南位列吉林省產糧大縣前10名,玉米秸稈等農林廢棄物資源豐富。這些條件為綠氫耦合生物質氣化制綠色甲醇項目,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作為吉林省百億級重點工程之一,上海電氣洮南綠色甲醇項目是全國首個綠氫耦合生物質氣化制綠色甲醇項目、國家首批綠電制氫就地消納示范項目、首個通過歐盟ISCC全流程認證的綠色甲醇項目。項目計劃總投資224億元,分三期實施,全部投產后可年產百萬噸綠色甲醇。
“現在我們平均每天能消耗500噸秸稈,相當于2000畝農田產出的農林廢棄物。每天消耗70萬度風電,產出170噸綠色甲醇。”上海電氣洮南綠源燃料有限公司項目總監 楊國祥說。據了解,傳統的煤制甲醇,每噸碳排放量在3至4噸,綠色甲醇每噸碳排放可降低65%。
“第一期年產5萬噸甲醇的量雖然不大,但它是行業內首次實現風電制氫和生物質氣化耦合大規模生產的綠色甲醇,也是未來長期、穩定、持續發展航運燃料的一個選擇。我們也會在這個基礎上,把20萬噸的后續項目提上日程。”楊國祥說。
新型儲能留住更多好“風光”
白城是國家“松遼新能源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型儲能的建設需求吸引了能源裝備制造企業的目光。在大安市,陽光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的一期項目正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階段,預計11月具備達產條件。
該項目是由陽光新能源公司引入投資6億元進行建設,主要建設年產能1GW鐵基液流電堆及系統集成項目。“我們引入的液流電池產品有幾個優勢:一是安全,不涉及易燃易爆的有機物,不存在熱量堆積問題;二是壽命,惰性電極不參加反應,減少涉及更換的問題,循環壽命高;三是終身度電成本低,運行周期能夠超過20年。”陽光新能源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公司開發總監劉兵說。
劉兵介紹,該產品在大規模、長周期的儲能場景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適合用于新能源配儲、工商業大型儲能系統、城市調峰調頻儲能電站等,毫秒級反應時間,可以同時滿足安全性和反應效率。
“光棱塔”擎天聚能加速崛起
以233米高的吸熱塔為圓心,19667面鏡片組成的太陽能反射鏡群,將陽光匯聚在吸熱塔上,并通過光熱資源轉化,輸出清潔電力。這一高大的“光棱塔”和壯觀的鏡面矩陣,位于大安市樂勝鄉魯固直流外送140萬千瓦光熱項目現場。
“光熱發電是新的能源業態,正在施工中的吸熱塔建成后是整個電站的中心。”大安市廣投中能光熱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趙雄說。作為國家第一批“沙戈荒”基地項目和“風、光、熱、儲”一體化綜合利用項目,該項目是東北地區首座光熱電站,也是世界緯度最高的塔式熔鹽光熱電站。
項目采用“光熱+新能源”的創新模式,將傳統光熱儲熱技術與大規模風能和光能的棄電消納緊密結合,創造了新型的、高效的儲能和能量轉換方式,提高新能源綜合利用率,形成魯固直流工程重要且穩定的調峰電源。
項目投運后,平均每年可提供1.8億度清潔電能。相當于每年節約標煤約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3萬噸,同時顯著降低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和灰渣等污染物的排放。項目年產值約2億元,可新增就業人數約320人,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從“新能源基地”邁入“綠氫產業高地”,伴隨技術的迭代升級以及政策的有力支持,白城正憑借其獨具特色的“綠色引擎”在新能源版圖上飛馳,為吉林省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