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儲油及煉油生產裝置。視覺中國供圖

受訪者供圖
原油就像一鍋“大雜燴”,里面混著各種雜質。我們研制的加氫催化劑能快速分解它們,使原油變成為汽油、柴油等燃油。
2024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的榮譽證書,被郭蓉輕輕放在辦公桌一角。這位中石化(大連)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專家扶了扶眼鏡,靦腆一笑:“榮譽屬于過去,研發任重道遠。”
34年來,郭蓉在催化劑研發領域,書寫了一段從“跟跑”到“領跑”的創新故事。她帶領團隊攻克了柴油加氫技術難題,開發了16種具有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的加氫催化劑,讓中國加氫技術走向世界。
“原油就像一鍋‘大雜燴’,里面混著各種雜質。我們研制的加氫催化劑能快速分解它們,使原油變成為汽油、柴油等燃油?!惫卣f。
“心里憋著一股勁兒”
1991年,國產催化劑在反應效率、穩定性等核心指標上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明顯差距。那一年,剛畢業的郭蓉進入公司。在一次講座中,我國催化劑方面的女專家趙炎的事跡深深觸動了她。“都是女性,趙炎可以,我也可以!”郭蓉在心里暗暗發誓:一定要研發出高水平催化劑,成為像趙炎那樣的科學家。
1992年的冬天格外冷,北風卷著雪花呼嘯而過,路面結著厚厚的冰。郭蓉和團隊成員騎著自行車,在結冰的路上一扭一扭地往生產車間趕。車間里粉塵飛揚,濃烈的氨氣刺得人睜不開眼。她卻像著了魔一樣,追著老師傅提問題、趴在操作臺做記錄、回到辦公室查資料。從催化劑原料配比到成型參數調整,從成型工藝到性能檢測,她一點點“啃”下全流程生產工藝的“硬骨頭”?!澳菚r候,我不覺得苦,心里憋著一股勁兒,想弄明白每一個環節?!惫鼗貞浀?。正是這段在車間摸爬滾打的日子,為她后來的科研攻關打下了堅實基礎。
1996年,為解決重渣油催化裂化、延遲焦化導致的柴油安定性差問題,郭蓉作為負責人之一,帶領團隊研發出加氫催化劑FH-98。彼時,她的孩子才1歲多,深夜哄睡孩子后研讀文獻是郭蓉的日常。
1999年,這款催化劑通過工業驗證。2001年,相關成果獲得中國石化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郭蓉憑此在行業嶄露頭角。
真正的挑戰,來自國際競爭。2007年,郭蓉團隊研發的催化劑在一次國際評測中被定為最末一級——三級。消息傳來,團隊成員都泄了氣,郭蓉卻盯著評測報告反復琢磨?!皣庥玫氖歉刭|的原料油,咱們的催化劑分子內部孔隙通道偏細,脫硫效率自然上不去?!惫卣f,“別人說不行,咱就找出‘不行’的根,再把根拔掉?!?/p>
此后,郭蓉提出“增大載體孔徑+烷基轉移脫硫”的創新思路,帶領團隊在實驗室攻關。那段時間,實驗室的燈常常徹夜通明,大家輪班守著反應裝置,記錄數據、調整參數,餓了就煮方便面或啃口面包,困了就在長椅上瞇一會兒。僅用半年時間,具有烷基轉移功能的FHUDS-5催化劑就問世了。
當得知國外行業專家在FHUDS-5催化劑評測報告上寫下“世界頂級”的評價,郭蓉和團隊成員在實驗室里緊緊相擁。后來,該催化劑在多家大型石油企業的裝置中穩定運行,為我國柴油質量升級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科研要圍著生產線轉”
“科研要圍著生產線轉,成果要貼著需求走。”這是郭蓉掛在嘴邊的話。在她看來,科研的價值不在論文里,而在生產線的轟鳴聲中。
2002年,一個棘手的問題擺在郭蓉面前。國產催化劑核心原料——氧化鋁載體長期依賴進口,價格高且供應穩定性差?!霸媳蝗诉?,技術就談不上真正自主。”郭蓉說,為解決這一難題,她帶著團隊扎進了粉塵飛揚的車間。
研發氧化鋁載體的兩年里,郭蓉和團隊成員緊湊安排合成試驗,常把兩天的工作量整合到一天。為了趕進度,他們常常錯過飯點,電飯鍋煮掛面成了工作餐。
2004年,氧化鋁載體研發成功。郭蓉團隊還以此為基礎開發了同時具備脫硫和脫氮性能的FH-DS和FH-UDS催化劑,其中FH-UDS催化劑是國際首個W-Mo-Ni-Co四組分催化劑,綜合性能遠超國外同類產品。該成果不僅使柴油深度脫硫催化劑生產成本降低30%,而且讓中國掌握了載體原料制備技術。2005年,相關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在實際應用中,郭蓉發現,要充分發揮FH-UDS系列催化劑的性能優勢,需優化柴油加氫裝置級配方式和操作模式。針對行業普遍存在的柴油加氫裝置運行周期短的問題,她突破常規,采用與國外同行提出的“前Mo-Co催化劑、后Mo-Ni催化劑”級配模式相反的催化劑級配方案,顯著提升了催化劑體系的整體性能,使裝置運行周期延長30%以上。
2011年開始,FH-UDS催化劑“走”出國門,被用在捷克、印度、俄羅斯等國的煉油裝置上。
“不努力就會被落下”
“任何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團隊的支持?!惫卣f,“要干好科研工作,既需傳承前輩經驗,又要突破創新。只有一代代科研人員接續奮斗,才能保持我國技術領先優勢?!?/p>
在實驗室里,人們常能看到郭蓉手把手教年輕人調整反應參數?!斑@個溫度控制不合理,配出的溶液就會渾濁有沉淀。”郭蓉邊演示邊說。
2017年起,郭蓉開始擔任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加氫裝置高級專家培訓班班主任。近百名學員在她的指導下成長為公司核心技術骨干,60%以上的學員已成為中層領導。
“郭老師不僅教我們技術,更教我們如何做科研、思考和解決問題?!币晃粚W員說,她的課像一把鑰匙,為自己打開了科研大門。
這種“傳幫帶”的氛圍,不僅讓知識和經驗得以傳承,而且在團隊中凝聚起強大的創新合力。在郭蓉團隊,誰有新想法,大家立刻圍攏討論;遇到難題,資深成員主動分享經驗,年輕人也敢大膽提出方案。郭蓉說,在一次攻關任務中,她和團隊成員連續一周吃住在實驗室,沒人喊累。
2006年,這支團隊獲評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央企業學習型紅旗班組”;2010年,成為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首批“優秀創新團隊”。
“創新需要土壤,團隊就是最肥沃的土壤?!惫卣f,“我會刻意把重要課題分給年輕人,自己則退到幕后做支撐。給年輕人壓擔子,他們才能快速成長?!?/p>
如今,年過五旬的郭蓉,依然堅守在科研一線。她帶領團隊探索綠色煉油等新領域,日程表排得滿滿當當?!凹夹g迭代永無止境,我們不努力就會被落下。”她說。
郭蓉的辦公室里,一張世界地圖格外醒目,上面密密麻麻標注著團隊技術應用的分布點。她看著這些標記說:“每個紅點都是一份責任,未來我和團隊要讓中國技術‘走’向更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