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由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行政公署、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主辦,錫林郭勒盟能源局、西烏珠穆沁旗人民政府、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承辦的“綠色氫氨醇產業集群推進會”在錫林浩特召開。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李志堅在會上指出,綠色清潔液體燃料是面向未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優化調整能源結構、全面實現能源領域“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能源領域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向。可再生甲醇、氨、航空燃料應盡快突破各環節關鍵技術,實現若干產業化示范項目長周期穩定運行,初步建立生產、倉儲運輸、加注上下游一體化供應鏈體系,以及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產品認定、交易標準規范,為繼續擴大應用場景規模積累經驗。

01
全球可再生甲醇市場處于發展初期
可再生甲醇是指來自生物質或捕集的可再生碳源和經由綠電制氫為原料生產的甲醇。當前全球可再生甲醇產能僅為80多萬噸,主要為生物質路線甲醇,全球范圍內理論產量不超過30萬噸/年,國內暫無真正投產、商業化運營的可再生甲醇項目。
按技術路線劃分,制備可再生甲醇主要工藝有兩種,一種是生物質制甲醇,一種是可再生氫與CO?催化反應形成可再生甲醇。其中,生物質氣化合成甲醇技術尚處于起步階段。生物質氣化技術成為限制其規模化推廣的主要堵點。CO?加氫制甲醇工藝的關鍵是研制高效廉價的CO?加氫催化劑,相關催化劑技術目前主要掌握在國外供應商手中。
對比兩種可再生甲醇制備技術,生物質制甲醇成本取決于生物質原料的價格,綠電制甲醇成本主要取決于綠電和二氧化碳價格。國內有實力、有需求的企業已陸續布局,但受到生物質氣化技術不成熟、電制甲醇生產成本高、二氧化碳來源不明朗、生物質原料分散等影響。在李志堅看來,近期綠醇產業仍將以技術和成本為導向,有望在2030年前完成技術產業化示范。
02
全球可再生氨產業處于商業化早期
可再生氨是指以綠電制氫為原料的合成氨產品。當前,全球可再生氨產業仍處于商業化早期階段。從全球范圍來看,規劃可再生氨項目產能較大的國家有沙特與中國等。在國內,以國電投、遠景能源、中能建為代表的能源集團積極投資布局風光電氫氨一體化項目。此外,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目前也將“氨”納入政府能源戰略當中。
李志堅指出,應鼓勵綠氫應用于合成氨。合成氨可覆蓋發電供熱、氨氫儲能、交通運輸和灰氨綠色替代等領域。從成本端看,可再生氨的成本與綠電直接相關,取綜合電價為0.2元/度,暫不考慮副產氧氣收益,可再生氨生產成本約4500元/噸。
李志堅認為,國內合成氨發展還需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升。一是解決能耗高、下游綠氨合成的壓力匹配待優化等技術難題。二是完善新能源波動的柔性合成氨工藝技術及生產調控技術。三是針對液氨易揮發有毒物質,易燃易爆的問題,落實安全防范設施和管理要求。隨著可再生氨項目各環節生產工藝技術進一步成熟,李志堅預計2030年我國綠氨總規模可能達到300萬噸/年。
03
全球交通脫碳打開可持續航空燃料市場
隨著全球航空業履行減碳進程持續加速,可持續航空燃料消費也快速增長。美國、加拿大、挪威、芬蘭等國已經形成規模化市場,建立了“原料—煉制—運輸—加注+認證”的完整產業鏈。目前,我國也已經初步建立可持續航空燃料生產工藝和性能方面的標準和認證體系,以及20萬噸可持續航空燃料年產能,包括中石化寧波鎮海煉化10萬噸/年產能、香港中華煤氣旗下怡斯萊10萬噸/年產能的項目。
從工藝角度來看,可持續航空燃料生產工藝主要包括酯類和脂肪酸類加氫工藝(HEFA)、費托合成工藝(FT或G+FT)、醇噴合成工藝(AtJ)、電轉液工藝(PtL)。四大類中除PtL工藝之外,其余路線均獲得ASTM認定。不過,目前商業化生產的只有HEFA工藝路線,其他路線中,生物質氣化費托合成路線和醇噴合成工藝路線發展潛力較大。
當前,可持續航空燃料產業發展仍面臨以下問題:一是可持續航空燃料成本高于石油基航空燃料,航空公司使用動力不足;二是生產原料收儲運機制不完善,影響資源配置效率;三是相關認證標準不健全,亟需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四是技術創新投入不足,HEFA之外的技術仍需創新;五是支持政策不清晰。
總的來看,綠色清潔液體燃料發展雖然面臨諸多堵點,但其仍是面向未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優化調整能源結構、全面實現能源領域“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能源領域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向。
李志堅認為,可再生甲醇、氨、航空燃料應盡快突破各環節關鍵技術,實現若干產業化示范項目長周期穩定運行,初步建立生產、倉儲運輸、加注上下游一體化供應鏈體系,以及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產品認定、交易標準規范,為繼續擴大應用場景規模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