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由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行政公署、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主辦,錫林郭勒盟能源局、西烏珠穆沁旗人民政府、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承辦的“綠色氫氨醇產業集群推進會”在錫林浩特召開。
航天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安剛在會上表示,大規模儲運技術是當前氫能產業發展的瓶頸,只有打通大規模儲運的技術限制,才能大幅降低終端用氫成本,氫能社會才能真正到來。

安剛表示,壓縮氫氣儲氫、液氫儲運以及氨、甲醇、有機液體等含氫介質儲氫是氫能規模化儲運的主要途徑。在他看來,液氫是實現氫能規模化儲運的有效途徑。相較氣態氫儲運,液氫儲運具有儲存規模大、運輸方便、低壓安全、儲重比大、純度高的優點;對比液氨、甲醇及甲基環丙烷等含氫儲氫介質,液氫儲運具有有效運氫量大、總能量利用率高、儲運成本低等優勢。“在近中期產業發展中會出現‘綠電+氫、氨、醇’路線并行的局面,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時代。當然這個氨、醇需要直接消納,不是用來作為氫儲運載體。”安剛說道。
在談到液氫技術規模化應用路線時,安剛提出,需建立以液氫為儲運介質的新能源電氫體系。將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清潔低碳、成本低廉的優勢與液氫儲運技術產品狀態穩定、便于規模化儲運、利于分散使用的特點相結合,可有效規避風光發電周期性和氫液化能耗高等問題,實現新能源的優勢互補與良性發展。具體來看,可在風光發電條件好、電價較低的地區,采用液氫儲運技術,將可再生能源制取的氫氣轉換為液氫后,運輸至氫氣需求量大、電價較高的地區,直接應用與工業生產或通過液氫能源站,采用高壓加氫或液氫加氫等方式,用于燃料電池汽車供氫。
安剛報告中指出,在“雙碳”目標下,液氫主要承擔三大核心角色:一是作為能源介質,液氫具有儲運效率高、氫氣純度高等優勢,在交通領域可用于燃料電池供氫,替代燃油發動機;在航天領域可用作火箭、超高音速飛行器等直接燃燒的燃料;在國防領域可潛艇等裝備的動力供給。二是作為工業原料,液氫既可作為綠色原料,應用于煉鋼、化工加氫等領域,也可作為工業特氣滿足半導體、電真空材料、硅晶片、光導纖維、特種金屬冶煉等場景對高純氫氣的需求。三是作為儲能媒介,液氫具有能量密度高、儲能規模大的特點,40立方米液氫運輸車可輸能8.4萬度電,相比之下,20兆帕管束車的輸能量僅為0.85萬度電左右。
安剛認為,液氫的發展路徑與液化天然氣(LNG)發展過程類似。LNG最初以高壓氣態形式儲存并應用于乘用車,隨著技術與應用的逐步成熟,液化天然氣快速推廣,實現了在重型運輸領域的大規模應用。液氫的核心價值在于替代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解決脫碳背景下能源供應分散的問題。
據安剛介紹,航天氫能成立于1958年,是我國成立最早、規模最大、功能最完備的航天試驗基地,我國唯一的氫氧發動機試驗研究基地,以及國內最大的液氫生產、儲運及應用技術研究單位,同時也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氫能工程技術中心依托單位。目前,航天氫能已形成了完整的液氫應用技術體系,并發展為全球知名的能源裝備供應與服務商,是氫氣液化領域的領軍者,加氫站領域的推動者,天然氣提氦等特氣制備與供應領域的生力軍。目前,航天氫能已擁有成熟的0.3—30噸/天氫液化裝備產品譜系,并將進一步開發50—100噸/天氫液化裝備產品。2024年8月,由航天氫能自主研發的國產5噸/天氫液化系統冷箱成功產出合格液氫,系統平均能源為11.84kWh/kg。安剛表示,氫液化裝備的產能越大,其液化能耗越低,如氫液化能力達到30噸/天以上,則能耗可降低至8-9kWh/kg。
“國內液氫技術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完全可以滿足全球液氫項目示范與推廣需求。”安剛如是說。